践行新课程,走出语文教学三大困境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3686 浏览:84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师是组织者。假如说一堂语文课就是一次聚会,教师应该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教师应提供和创造必要的环境,安排好活动的进程,使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并准备好师生在活动中可能用到的“道具”。
教师是引导者。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观体验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介入到交流之中,把学生的留意力引至不足的关键,把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把不足浅析的更透彻、全面。
教师是对话者。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共同探寻、交流、归纳学习心得和规律,教师是多方会议中的一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困惑就是学习策略仿佛杂乱无章,例如推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炼文章的主旨,对文本多角度的鉴赏,常常让学生望而却步,惧怕做出浅析。语文学习策略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合作探讨和总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总结和运用教学规律,要在熟知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把他们贯串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可以把部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自己的教师,做其他学生的教师,用自己的策略解读课文。特别是作文教学,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个性,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新奇的不一定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策略是可以先容的,但不该强加给学生。

(三)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语文学科具有情感熏陶的独特上风,学生应当对语文教学感兴趣,为何教学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很重要的理由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认可,学生的独特体验未得到尊重。
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别,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同等对话,也特别需要留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策略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要靠熏陶,而兴趣的培养需要学生积极介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熏陶来自哪儿?一是来自文本,即课文的内容,二是来自课堂本身,即师生以文本为对象而采取的交流方式和过程。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作者生动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是表层的,短暂的,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欣赏角度。增加语文的兴趣,更要靠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若能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把课文当做剧本,让学生时而扮演剧中的人物,时而与剧中人物辩论,时而与教师或其他学生探讨,在对话和交流中,增加知识、提高熟悉,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舞台。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是十分客观的,但是,教师只要调动起学生主动介入的意识、提供介入的机会,课堂效果就会升级,由于每个学生自身就是一部大书,一部趣味无穷的百科全书,学生的积极介入本身就能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同时,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否定或者批评也是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理由,对待学生,教师需要给与更多的肯定和赞许。
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会有不同的困惑,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其中正确领会语文学科性质,把握自身角色,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转变的关键。
(责任编辑李翔)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