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思索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31194 浏览:1442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目标的确定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呢?以下我将以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索:

一、转变观念,突出主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果断摒弃繁琐的浅析和抽象的说教,把
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天生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学生才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学生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终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课堂上教师的阅读取代学生
的阅读是以往语文教学的症结,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无益,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靠心理。

二、吸引学生,培养兴趣

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兴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做,而且做得会更好。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人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
1.需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不足,让学生带着不足去阅读,或让学生自己提出关于课文内容或情节的属于他们自己想要了解的不足。也许他们不知道不足的答案,但不足会带着他们那双注视世界的好奇的眼睛走向书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能解决这个不足,而且会随之揭开另一些不足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会发现更多的不足,他们会感觉到原来书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以而增加了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一种需要。
2.满足
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作为教师就应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即使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作品,培养其发散思维,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欢快,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中对同一个材料由于看不足的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思索、不同的结论。一旦有了新发现,学生就会感受到阅读与思索的欢快,也使自己的求胜心理得到满足。
3.入迷
假如说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那么将以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所得到的欢快,则是将阅读持续进行下去的持久动力和信心。比如当孩子看了《少年儿童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百科》之后,知道了铅笔的铅芯能润滑锁心,使锁子更轻易打开,于是总想找机会,进行验证,当他真正验证之后发现事先削一些铅芯末放在锁眼里与未放铅芯开锁的感觉不一样,他就会继续寻找书中指导生活的新知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越来越愿意将阅读内容与生活实标联系起来,越来越着迷于书本,希望以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因材施教,逐步培养

学生本身是有着个性差别的,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理念下的学生之间是同等的。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以而大胆地去进行阅读。相反,假如我们只按一种方式来阅读的话,势必会让有些学生产生厌倦,结果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假如出现这样的不足,就根本谈不上习惯的培养了。只有坚持因材施教,并长期坚持下去,进行多次的练习,才会逐步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保证时间,多读好书

学生除了课堂时间阅读课文内容外,还应花费一定的时间,多读一些书籍,当然时间可以自己定,但教师还应帮助学生选择好的读物,而且保证有较长时间来进行阅读,由于只有有了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细致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和思索。另外老师要积极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能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产生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课堂上碰到的困难。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主学习,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师应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书籍的深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语文教育使命。
(作者通联:053500河北省景县杜桥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