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24261 浏览:1090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方式、策略和手段上带来了一场变革,让教学呈现全新蓬勃的局面。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过分追求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效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部分单方面规范、完整、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我们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追求,转移了“自我完善”的核心理念。因此,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融入“人”的情感体验,营造人文氛围

传统教学用挂图、小黑板、教具、明胶片等简单的方式呈现学习素材,给学生的感官刺激是有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想象、讨论等二度思维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课件在视听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对语文学习而言,这不是一件好事。由于文字的意蕴、文字的审美及文字的表达都不应该是激进的。有时候,静态舒缓的书面文字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更具隽永的魅力。假如一味地追求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视听效果,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或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会滋长学生思索的惰性,压抑他们自主介入的,扼制他们想象的灵感。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使课堂教学以多媒体为重心转为以学生活动为重心,使工具与人文有机整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留出空缺,让学生深入地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多媒体也可以创造出最原始、最有效的策略——直接文字呈现法,让学生通过平面、直接的诵读、思索、体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促成感悟。一位教师在上《观潮》一文时,把潮水那汹涌澎湃的气势录制成视频图像,再配以激昂的音乐,反复地播放。一开始,鲜活的画面及激荡的音乐引起了学生强烈的的兴趣,但随着画面呈现次数的增加,学生的热情消退,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呈现了很明显的迟钝。反观这节课,假如不要依靠多媒体,让学生充分地读、品味文本语言,与文字面对面地撞击,那么,大潮的波涛壮阔,文字的气势恢宏在学生的脑海里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二、发掘“人”的主体潜能,搭建人文平台

很多老师对教育的熟悉,特别是对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熟悉,轻易陷入“钟摆”怪圈,非此即彼。当发现教育技术的强大功效时就趋之若鹜,当发现它的瑕疵与弊端时就避而远之,缺乏全局性和人文性的考量,缺乏独立的判定和取舍,缺乏中庸的设计和把握。
如我在教学《绝句》时,专门设计了一个主题虚拟网,虚拟网开辟了极富人文气味的五大版块:演练场、小论坛、展示厅、排练室、探讨院,五大板块分别承担不同教学的“使命”,演练场重在落实诗歌的诵读技艺教学论文,包括韵律、停顿、节奏等;小论坛协助学生明白诗意,包括字词及短语的释义;展示厅注重引领学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挖掘文字下转动的意识;排练室务实学生诗歌学习的基础,巩固和检验前面学到的知识;探讨院是在前面几个层面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出诗歌的背景资料及诗人的更多信息。这几个具有创意的版块仿佛让学生走进知识的宫殿,他们在其间流连忘返,散发出自主探究的人文气味。
再如我在教学《五花山》时,在课件中设计了“我会做”“我会欣赏”“我会写”“我会画”等专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做一做与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可以欣赏五花山不同季节的景片,可以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文字在他们脑海中映射出的美丽风景。上课时,教师只需随着文字的缓缓展开,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机交互地使用课件,让课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最重要的是为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多媒体运用机制才凸显课堂“双主体”局面,才涌动和谐互动的课堂人文浪潮。

三、牵引“人”的审美灵性,培育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要的任务是在课堂中创设人文渗透情境。由于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拟人化的雨点动画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让活泼的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想象,老师用语言渲染,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这样,学生不仅对这样的情景印象深刻,并且对描写雨点的那段文字印象深刻,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