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18208 浏览:821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难点。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
学生说作文难,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理由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不够丰富;其二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策略掌握较少的制约,使文章缺乏条理性。针对以上三个理由,教师可以以以下几个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广泛阅读,积累材料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借助阅读活跃大脑,进展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思维力。然而,学生以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这也以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首先,要以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先容给学生,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主张“多读名著”。这是由于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它的能言前人之未言、道古人之未道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必定能触发学生的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优化学生的作文能力。
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阅读小说、剧本,还是散文、诗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
再次,要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文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由于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味浓,更由于其语言的鲜活性,体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的特点。

二、指导观察,给予策略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以生活中发现很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由于他们没有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翱翔,去观察,去体验,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正如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不让很多有用的材料以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四周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等。再比如指导学生观察某种植物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通过视觉,了解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它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它的滋味。
2.带着感情去观察。小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动听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三、模仿起步,循序渐进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华,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小学的作文指导中也离不开模仿。例如:同样是写景,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稻田、公园、校园等。学生在例文的启发下,依葫芦画瓢,就能较轻松地且较高质量地完成习作练习。
假如说学生把作文看作象走迷宫一样难,那模仿就是为学生指明走出迷宫的正确方向,越有效的模仿学生就越少走弯路。指导学生模仿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换个时间、地点或人物,机械照搬而已。只有能促使模仿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能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写作技法,进展其个性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有用的模仿。
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婴儿学走路,那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习作就如父母的大手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孩子不依靠别人自己走。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自觉回忆、搜索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共同点的优秀作品,并与当前要描写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能切合自身经历的感受点,加以取舍利用;鼓励学生在仿写中敢于对优秀作品中的描述进行质疑,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验证,加深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