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身边特有语文教学资源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3785 浏览:110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不足,总觉得农村教学就是闭塞与简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实在我以为,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它所具备的课外学习资源,恰正是独占的,教师倘能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
农村独占的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点、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等,均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老师如能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自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能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以而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那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一、整合特有的自然教学资源

一切文学大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都是真实的发现者,其作品也是个性和审美态度的产物。故乡是文学话题一个永恒的母语,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农村,它们所独占的简单的景致:田野、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在中学生的视野里早已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一次作文练笔中,我让学生以《启迪》为题,引导学生以身边的发现着手,让他们以身边的一草一木的观察,看看会有哪些启迪?并以“启迪”为题写一篇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方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事件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占的触动心灵的东西具体都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到:“在上学的途中,我看到一簇枯败的小草,已经布满灰尘,在这片草丛中有一抹引人注目,那是一株小黄菊,她静穆着,在风中摇曳,一刹那,我愣住了,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原来,生活之美就蕴涵在平凡之中……”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我想: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这不正是自然资源对学生的启迪吗?
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农村的资源丰富,活动空间广阔,为学生的直观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平台。同样,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让学生乐此不疲,譬如“赶集、庙会”,内容以饮食、百货、游戏为主,有着浓厚的喜庆气氛。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味,有着质朴无华自然的生动性,对于这独特纷繁复杂的场景,学生的习作不仅选材要“严”,而且开掘要“深”,才能把这些独特的写作资源与个人内在感悟融会起来。

二、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

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它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语文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俗单元,以对《社戏》《端午日》《本命年随想》几篇佳作的学习,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学习此单元开始就让学生介入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去采风”,学生开始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关注起来,以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以祖辈口入耳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占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农历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用地菜子、红枣、荔枝、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出来的鸡蛋,也包含了一份浓浓的亲情,母亲在村口吆喝孩子回家吃鸡蛋的情景,都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让不少学生了解到很多本土的典故,如“仲春二纵火把”“宿迁人与沭阳人常称老表”的由来,这些民俗风情无一不增加他们对家乡的眷恋。还有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等,这些文字出现在文章里,语言活泼风趣,增强了文章的体现力。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它必将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过程中内心世界。

三、感受生活中特有的情感资源

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亲缘联系的影响,农村人憨厚、纯朴、真诚。相比较城市,农村人更注重相互交往和互助,小到看孩子、调解纠纷、帮抢农活,大到修桥补路、合作办厂、集资办学,类似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这些素材,鼓励他们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这样的题材出自学生身边,他们有真实的感受,轻易写出真情实感。
农村的孩子多数能在耳濡目染中,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和家长交流,主动承担家务。也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独特上风,有组织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助老、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体验,积累生活经验。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点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平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引发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