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人文性”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6189 浏览:218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愈来愈彰显语文教学所特有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性又能进一步地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人文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打破了原先“语文的工具性”观念,将由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逐步地转入了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和感悟,培养学生将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态度和文化底蕴融入到所学的文本内容之中,并予以丰富与进展,以而凸显语文教学所不应缺少的人文价值作用。这种人文性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假如运用不当,势必适得其反。
1.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为语文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突出了时代特点,但“课堂表演秀”却应运而生。
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论,几十年来似乎以未停止过;尽管《语文新课程标准》已对此“一锤定音”,但由于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纯“工具论”将之视为与其他非人文学科并列的“运用性学科”,忽视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作用和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导致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仍然相当明显。这种工具性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新鲜思维进展,限制了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某种作用上而言,这种工具性扼杀了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精神进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生吞活剥,并非是传承进展。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一方面,考试内容与命题方式的“不思进取”成了“技术化课堂”的“青春永驻”;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成熟、推广和“固化”在给课堂吹来一阵清风之后,但又使相当一部分课堂落入了新的窠臼,在某些冠以“新课程标本”的语文课堂上,教学过程完全等同于非生命载体对文本百分之百的还原过程;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布满生命力和探讨精神的语文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传输、传递、接受的过程,甚至畸变为一种注入式、灌输式的僵化、机械的活动。语文课堂没有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获得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仅仅沦为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而这些课堂在“多媒体”、“表层互动”的“包装”下,颇有几分隐蔽性-姑妄称为“新技术化语文课堂”。此种“新瓶旧酒”的语文教学除了必然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滑坡,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之外,对语文教师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无声的打击和戕害。
2.值得反思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应是关注生活,具有情真意切,蕴涵丰富文化底蕴与生命容量的精神大餐,而学生应该是此大餐的享用者。
语言文字作为“思想腾飞的翅膀”,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她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由于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她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她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进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每一个波涛都是生命的跃动;她是生命的轨迹,她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由此我常想:语文课的“自然上风”是什么,它凭什么能比理科课程更吸引人?想来想去,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真情。
于是,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可用朗诵传达感动,用创造去升华感动。笔者以为这是一名教师力所能及的卑微工作中最有价值和美感的事情!笔者曾记得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谈到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六十年前她的国文老师贮满情思的眼睛——“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真情实感,一方面可为课堂教学的情趣增添砝码,另一方面可为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谈到课堂,笔者以为应该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师最有资格赋予他的课堂一种布满聪明与灵性、布满热情与美感的气质!假如说课堂是教师思想有着的主要方式的话,他只有借助于课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自由思想“振翅冲天”的快感和超越。而如何让一节课具有“翱翔”的动机和能力,除去情感之外,容量和视野也非常重要。我常对学生讲这样的话:没有见过风景的人,会把盆景当作风景,也不应只停留在一处。对于教学而言,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而它恰恰最有赖于教师“脑内存”的容量和品质。
3.理解课堂教学的真谛: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进展,让真情流淌在生命的每个角落,用文化之美感受每个跳动的灵魂。
传统的教学观中有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对于语文课的“水”,我以为大概有两个特殊性:一是澎湃着生活的声音,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看来不仅水源不愁,且多为鲜活之水;二是这水固然可以成为“自来水”,但似乎更有赖于教师的加工,譬如:加热(使其具有情感热度);调色调味(令其更可口,更易“消化”);贴上自己的“商标”(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直至形成“品牌”(成为“名师”,桃李满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学者在三千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布满生命活力。学生更应该以课堂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个性与真情融入到文本之中,并随文中的人物而有所理解感悟。这样,学生通过与教材文本的比照,自身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牢牢地围绕教材文本作拓展延伸,充分地挖掘作品中所富有的人性与文化之美。这种挖掘应该是不带有任何的功利主义与拿来主义,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中人文精神的理解感悟来体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看法。这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结语
新课程为每一位有志于创造的教师提供了积极的平台,尽管是“带者镣铐舞蹈”的平台,然而镣铐较之以往,毕竟松动很多,而对舞蹈的节奏,大概也不必完全地整洁划一。在此平台上,课堂初步具有了“作品”的作用。笔者以为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情感态度不断真实,思维方式不断革新教学论文,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应该珍惜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