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契机抓住新契机试述试述迎接新挑战试述试述促进新进展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14006 浏览:519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创建于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从燕山石化厂区走出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建校伊始就与石油石化行业建立了天然的联系,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行业性特征。35年的风雨历程,一路走来,石化学院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奋实干,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边思考边探索边实践,逐步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校。
35年来,特别是近5年,学校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实施四项战略,完成两大任务”的发展思路,全面完成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8年)》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一流本科培育计划、学科水平提升计划、党建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计划等12个计划,全心全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奋斗着。
创新模式、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育人理念,不断探索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在与石油石化行业紧密联系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协同,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开放办学、主动合作,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学校不等不靠,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从思想观念上实现了3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学校主动开放办学,适应企业运行规律,校企有效互动转变;由企业为教育作贡献向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全面合作转变;由学校单一的人才培养向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转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托校企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学校组织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反复研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和完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五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2.校企协同、工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明确了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由纯专业教育价值取向向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由“高级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的转变,由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向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基础上的、以突出多样性为基本特征的质量观的转变,形成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加特长”人才质量观。
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特色课程体系。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4个融合,即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的融合;共建了体验式工程基础训练与工程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环境,开发建设了一批由工业设备和生产装置组成的校内外“模拟工厂”式实验室和综合训练装置,形成了“以基本工程素质与能力培养为目标,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训练为主线,体验式工程基础训练与职业实践环境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已经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建设了3个国家级和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参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与燕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山石化公司、中关村软件园等共建了3个国家级和6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11项。学校招生范围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本科生每年就业率在90%以上。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学校、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国家级机电类本科专业“回归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市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也是北京地区首个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学校。
与此同时,学校还坚持开放办学,发挥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优势,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与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10余个国家的20余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短期交流学习、海外课程修学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模式。
凝练方向、培育特色,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学校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以能源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服务国家石油石化行业、能源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1.顶层设计,优化结构

以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目标,搭建“三六三”学科建设框架体系,组建了清洁能源化工与新材料等三个学科集群,辐射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聚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化工等三大能源领域。

2.分类部署,突出重点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建设独具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领域。按照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分层建设,分类指导,明确各学科的建设任务和重点方向。

3.强化特色,错位发展

依托北京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石化行业和能源产业,强化以能源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形成学校整体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的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寻找支持学校高端发展的切入点。

4.统筹协调,整体提高怎么写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