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短跑对短跑运动中耐力素质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28178 浏览:1232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9328(2013)09-000-02
摘 要 运动成绩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体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专项身体训练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教练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耐力素质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的制定和完善训练内容计划,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从不同的方面对短跑训练耐力素质的生理机制及影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述与分析,为短跑运动员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短跑 耐力素质 影响因素 研究
短跑是田径运动径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人体运动器官在大量缺氧情况系下完成的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短跑的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短跑工作机群大强度工作时的肌肉力量、肌肉速度、肌肉耐力,以及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在缺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现在国内外短跑训练主要是以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来提高运动成绩,由于生理、生化等科学领域的渗透,也从人体的机理开始训练,然而他们所针对的仍然是速度和力量。短跑训练中,对耐力素质训练的研究没有较完整的体系。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能够把最高速度保持到终点,有些运动员在跑的后程明显减速,技术动作变形,步频显著降低,这种现象正是耐力素质较差的表现。短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短跑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发展短跑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短跑项目耐力素质的生物学机制

(一)能量供应的特点

1.磷酸原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又称乳酸供能,它是能量代谢的组成部分,是无氧供能的一种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短跑运动中无氧非乳酸供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机体内所贮存的ATP只能维持2秒的极限强度运动,因此,在剧烈的短跑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强度很大,随着ATP的迅速分解,CP即迅速分解放能,以使ADP和Pi合成ATP继续进行供能。在肌肉中CP含量高于ATP,但其含量也是有限的。当其全部分解时,亦只能维持数秒的剧烈运动,所以,必须有其他供应ATP再合成的能量途径,才能使活动持续下去。
表1 不同距离短跑的能量供应
供能100M200M400M
总能耗量(卡/KG)25

6.3358.3591.3

有氧供能(卡/KG)9.530.0113.0
有氧供能百分数(%)

3.78.519.1

无氧非乳酸供能(卡/KG)9

1.6112.5154.2

无氧非乳酸供能百分数(%)35.73

1.42

6.1

无氧糖酵解供能(卡/KG)155.5215.3324.0 无氧糖酵解供能百分数(%)6060.154.8

2.糖原的无氧酵解

糖原的无氧酵解就是在缺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肌肉剧烈运动而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人体组织的糖原或葡萄糖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产生丙酮酸,但丙酮酸由于缺氧不能继续氧化,而被还原为乳酸的过程。由表1可知,糖原的无氧酵解在短跑训练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要想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度,工作肌群就必须通过专门的“无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体内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

3.有氧供能系统

短跑运动过程中,运动所需的ATP也来自糖的有氧氧化提供。所谓的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或脂肪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大量的能量,使ADP合成ATP。当氧供应不足时,从理论上讲,因糖、脂肪不易耗尽,其能量容量无限大,但在剧烈的短跑运动过程中,肌肉消耗糖的量增加,使肌肉中糖的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其功能速度就降低。同时,由于在短距离大强度运动时,氧供应不充足有氧氧化的速率降低,又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糖原的酵解能力升高,又进一步抑制了有氧氧化供能能力,从表1中可知短距离跑步中有氧氧化供能所占的比重较少,但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忽视的基本素质之一。很强的有氧能力还能积极地转变为无氧能力。如果运动员有氧能力得到提高,其无氧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很强的有氧能力还可以保证速度的稳定。

(二)调节功能的特点

1.神经系统的调节

耐力训练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在长时间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抑制有节律转换能力,使肌肉节律化,节省神经劳动。同时它还促进皮层动力定型改善,提高各功能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各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之间的协调配合更趋完善;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节奏更加明确;运动时很少出现多余动作,自动化成分增多,使动作进行的更加经济,节省能量消耗,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明显提高。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更好地与肌肉运动的情况相适应,使吸氧与需氧量能达到相对平衡,出现稳定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2.缓冲乳酸的能力

短距离跑中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乳酸是一种较强酸,进入血液后,将使内环境中酸碱度的稳态破坏,使血液PH值下降,内环境趋于偏酸或酸中毒,进而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造成影响。但由于缓冲系统作用,使血液的PH不致发生太大的变化。机体缓冲乳酸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碳酸氢钠的含量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强,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可以有利于缓冲乳酸,延缓疲劳的产生。

3.脑细胞对血液pH变化的耐受力

尽管机体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但由于运动强度比较大运动程度剧烈,致使进入血液的乳酸的量大,血液PH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应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使疲劳的发展。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力,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得到提高。
二、小结
回顾20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体育始终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是强民强国,二是走向世界,潜意识中都是为了能“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优越感的国家避免被现代化的浪潮推到边缘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这两个使命有了完成的可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努力,中国体育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人们有新的思维和新的举措。中国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方式、中国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中国人的体育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我国的体育更加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并丰富国民生活和提高国民素质,真正的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刘黎明.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启示[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1):80-81.
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1-395,406-4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