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本巧用《读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流程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24439 浏览:1083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读本》的编发,既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又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好地拓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要激发学生利用好读本。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本 提升 素养 方式 比较 综合 分析
目前,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课外阅读较少。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但由于学生作业量大,阅读兴趣不浓等原因,很少有人达到要求;而且一般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粗浅的,印象不深,效果不好。如何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好一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充分利用高中语文读本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读本呢?我觉得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考试需要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语文老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觉得,语文安排的课时数本身就比较少,讲教材上的课文时间就已不充裕,更何况还要挤出时间来复习、训练应付考试,很少有人愿意学生学习《语文读本》。因此,对于《语文读本》的处理就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视,更有甚者是完全放弃。也有的是简单提及,却没有具体要求和督促检查,这些老师虽知重要,但又担心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会影响考试成绩,所以也就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我觉得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读本里有很多文章堪称经典,足以让我们陶醉。品味文笔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

二、比较人物个性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客形象:烛之武勇赴国难、文仲隐忍有远见,邹忌善于讽谏、触龙委婉机智。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感知晏子的性格特点,外交辞令幽默机智;对《召公谏厉王止谤》一文,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直言不讳的勇气和政治远见。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客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探究个性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晋文公隐忍不乱。可利用教本课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不懂政事的公子哥,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寻求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因他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因他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有《烛》一文中那位胸有成竹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感悟复杂人性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我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向,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人格魅力在很多层面都得以展示。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正理面前坚守正义决不退让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比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能力。教本中王安忆《上海的弄堂》,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西安这座城》、汪曾祺《胡同文化》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王安忆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总之,只有用好《语文读本》,才能领会教材改革者的意图,才能更好的将教本与读本尽量结合起来,将读本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采用各种手段促使学生读好读本,并且加以拓展延伸。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关键还是要激发兴趣,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
编辑/张俊英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