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试谈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性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30872 浏览:1433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试谈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性
【摘要】教育管理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纯粹运用性和技术性的学科。这种认识遮蔽了教育管理学弥显珍贵的批判反思属性。教育管理学中的批判反思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常规型批判反思与革新型批判反思。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批判反思,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学都亟待加强。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既要求论述探讨者在整个探讨过程中确立起教育管理的“批判观”和实践意识,也要求实际工作者对支配自身思想言行的内隐观念展开反思。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批判反思
在我国,教育管理学被普遍认为是一门纯粹运用性和技术性的学科。教育管理学应完全指向于现实中的教育管理矛盾,并为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应对之策。在有些人看来,教育管理学甚至无异于木匠手中的刨子,裁缝手中的剪子。毋庸讳言,教育管理学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类似于刨子和剪子的作用,具有提高人们处理实际问题的实用功能,但是,如果说教育管理学只是刨子和剪子,只要学了它就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就像学会了使用刨子和剪子就能成为优秀的木匠和裁缝那样,那显然是在“神化”教育管理学的同时反而窄化和过于简化了教育管理学的属性与功能。事实上,教育管理学不仅具有运用性、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为人们通常所忽视的批判反思属性。教育管理学不仅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才更有效率,而且也启迪人们进一步追问为何要这样做的根本理由,并对其合法性给予批判反思。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管理批判论述家福斯特(一
在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当中,大致有着论文范文着两种不同视角和类型的批判反思,即常规型批判反思和革新型批判反思。常规型批判反思,也就是“重思”(rethinking),其本质是所进行的系列批判反思都是在原有的思想框架中进行的。这种批判反思虽然也能带来革新和进步,但更重要的是对原有思维框架的修补、改善、完善。它通常是由圈内人自己展开的,是一种自我警示、自我激励式的认识活动。教育管理论述运动的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哈尔品(1970年,哈尔品在《管理论述:漏接的火炬》一文中,对两本教育管理论述运动的奠基之作《教育管理论述》和《管理论述与探讨》进行了批判反思。哈尔品认为,教育管理论述运动期间对论述所做出的一系列承诺过于乐观和自大了。论述本身有不少不足之处。教育管理论述本身的承诺是一种假象,是一种妄想。它起到了误导轻信者,使其偏移了真正的管理问题的不良作用。早在60年代早期,哈尔品就觉察到论述运动可能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科学家的管理论述方式是太理性化了、太整齐划一了、太客观了。我们最好是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当前的观点”。他认为将探讨严格限定在行为或者行为结果这些可以界定的概念系统上是可取的,而区分行为的描述与行为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学校管理者仅仅接受实证主义策略的训练是不够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形式化牢笼根本就无法认识人类有着论文范文的现实,学校管理者必须接受真正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训练。“如果我们要学会怎样观察——即怎样看待外在于那儿之物——我们就最好是使用那些为官员和科学家们所有意忽视了的丰富遗产:人文遗产。……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竟然也接纳了市场规律的标准,也同样羞辱起文人来。市场规律的声音就是要为日益增强的技术专门化进行辩护,而大学也急于讨得野心勃勃的商人的欢心,他们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
1957年,格林菲斯在写作《教育管理行为》时,也曾对论述之于管理者的效用坚信不疑。他甚至宣称,“论述作为行为的指导,在管理当中居于首位。”论述除了不适用于价值世界之外,能解决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可是,到了1979年,格林菲斯写了一篇题为“教育管理学中的理性混乱”的论文,承认现存的管理和组织论述不能对组织中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教育管理论述忽视了工会的有着论文范文,未能解释在高层教育管理职位中女性和少数民族者为何稀少,而且对外部制约对于所有组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也未能作出充分的估计。
革新型批判反思,也即否思(unthinking)。它本质上是在打破或跳出某一思想框架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批判反思。如果说常规型批判反思是在维持和坚信原有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的有所保留的批判反思的话,那么革新型批判反思则是在毫无保留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批判反思。如果说常规型批判反思所以事的主要是修补、扩充、改善和完善,那么革新型批判反思则是在深入批判原有思想框架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这就像格林菲德(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教育管理学中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格林菲德的现象学教育管理学、福斯特的批判论述的教育管理学,以及一些思想敏锐、前卫的学者所倡导的后现代教育管理学,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展开了广泛、深刻的批判,以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后现代“批判管理运动”景观。严格地说,这些批判反思跟格林菲斯和哈尔品等人对教育管理论述运动所展开的自我批判反思,以及威罗尔(二
批判反思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属性。这不仅为今天欧美的教育管理学现实所证实,而且也为教育管理学的进展历史所印证。卡伯特森(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以根本上说是由教育管理学的探讨对象,即教育管理现象本身的否定性所决定的。否定性是教育管理现象本身所固有的而非外力添加的一个特性。在通常情况下,教育管理现象大致以两种形式有着论文范文着,一是正面性有着论文范文,一是否定性有着论文范文。正面性有着论文范文总是处于光亮处,容易为人所注意。而否定性有着论文范文总是处在黑暗中,因而容易为人所忽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认识论等方面的影响,正面性有着论文范文又往往以一种被夸张和放大了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于是,人们四处所见的似乎都是正面性有着论文范文,而那种使得教育管理现象不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的否定性有着论文范文,则被有意无意地,有时是不公地有时是无情地遮蔽起来。实际上,教育管理现象的这种否定性有着论文范文,不仅是教育管理现象的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且也是教育管理现象不断进展、更新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它,教育管理现象才成了今天它所是的模样,也正是因为它,教育管理现象又势必要在否定这种模样的过程中而成为它所不是的东西。
有人不能正视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主要是因为对批判反思有着论文范文着两种误解。一种是将“批判反思”完全与“摧毁”等同视之。持这种想法的人以为,批判者热衷于批判,理由人力资源管论述文就在于其本身的“死本能”在作祟。有些人指责批判者,除了批判和“摧毁”什么也不会。另一种误解是将批判反思完全等同于情绪化的抵制和拒斥,把批判反思简单地理解为“怀疑主义”、“排斥主义”、“虚无主义”。事实上,作为教育管理学的真谛的批判反思并不如此简单。这里所说的批判反思更多的是一种论述参照意识,是一种正确地评价自我以而也正确地评价社会的存活素质。
无论是常规型批判反思还是革新型批判反思,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学都极其缺乏。特别是在人们把教育管理学普遍地当作一门运用性和技术性学科来建设的情况下,彰显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就尤其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及其探讨,比较注重其实用性,而对其批判反思却关注不多、强调不够。以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学基本上是一种“解释性”教育管理学,主导这类教育管理学的认识方式是“接受性认识取向”。所谓接受性认识取向,是指探讨者以一种理所当然的、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毫无疑问的态度,对认识对象综合性地体现出来的一种掌握、接纳、认同、信任、支持、赞赏等相类似的认识观念和意识。受接受性认识取向支配的“解释性”教育管理学,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很容易体现出天然的顺以性、信赖性。特别严重的是,由于这种教育管理学缺乏质疑、审视、追问、批判,它又可能导致新的武断乃至更严重的专权。解释性教育管理学有时容易患极端化和简单化的毛病,容易将它看重的某一方面无限地放大,将其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肆意剥夺其他方面的作用及有着论文范文的权利。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布迪厄极其重视批判反思。他认为,当今包括一般认为的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知识类型是旨在捍卫现存社会秩序并为其提供合法性的“法理型”知识,另一种类型则是旨在把社会及法理型知识作为自身探讨对象并保持对一切规范准则的合法性进行批判反思的知识。布迪厄认为,只有后一类知识才是学术探讨,才是真正的“社会科学”。而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学以知识类型上看,基本上是一种“法理型”知识,这种知识的主要使命就是“践道”。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学对教育人事流动政策、教育经费分配政策等重大问题的探讨就体现出较强的“践道”性。在我看来,我国教育管理学只有打破这种“法理型”知识的藩篱,向布迪厄所说的“社会科学”靠拢,才有可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既要求论述探讨者在整个探讨过程中确立起教育管理的“批判观”和实践意识,也要求实际工作者对支配自身思想言行的内隐观念展开反思。对论述探讨者而言,确证、解释一个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探讨过程中,首先必须确立一种有关教育管理的“批判观”。教育管理探讨者要对论述和实践当中有着论文范文的大量的“理所当然”的常识、不证自明的真理,真正确立起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观,并时刻追问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自由和公正的进展,以及学校的革新论文网和进步这类问题。其次,论述探讨者必须牢固树立实践意识。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所谓教育管理的实践意识,主要应是农村意识、农村地区基层教育管理意识,以及教育管理实地探讨意识。革新论文网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在恢复的基础上进展较快,但是,在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论述探讨者大都看重思辨探讨,大都囿于自己狭小的天地而与实际隔离。有关探讨结果表明,1981-1997年这17年间我国共发表教育管理类文章2000多篇,其中,除了不到10的文章是用实证、调查策略进行探讨以外,其他文章都属于思辨性探讨。教育管理探讨中的实践意识淡薄,导致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的浅薄和贫乏。教育管理实践中一些亟待探讨、回答的问题,却因传统探讨范式的影响,得不到及时的关照和探讨。有些人甚至认为,像基层教育管理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根本就不是论述性问题。探讨这样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肯定,反而可能招来耻笑。教育管理论述探讨要以现有的根深蒂固的框框中跳出来,至关重要的就是应确立起批判反思观。也只有这样,实践意识才能真正地在教育管理学中扎下根来,结出果来。
任何管理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受其内隐观念支配的。内隐观念是管理行为的真实向导。可是,对于这种内隐观念,实际工作者并不总是能够清醒地加以认识和反思。彰显教育管理学的批判反思属性,无疑可以推动实际工作者深入追问、质疑、审视支配其自身的内隐观念。笔者以为,正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批判反思才使得现实的管理行为有了变革的可能。正如福斯特指出的:“很多实际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已多少远离了哲学的冥思苦想。他们只关心行为、执行以及维持一个可容纳上下级间的沟通、协商与冲突的有某种秩序的系统。然而,要点正在于此:哲学包含着一组世界是如何构造的信念,而实际管理人员却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信念注入到了现实中。实际管理人员即使是写份备忘录或者打个电话,他或她都是在按因经验和教育而长期形成起来的潜在的管理哲学而行动的。对这种潜在的假设和哲学进行批判反思可以增进自我理解,而这种自我理解反过来又会推动管理工作。”因此,帮助人们认识、检讨支配自身思想言行的内隐观念,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关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论述的探讨[J].教育探讨,2004,(10).
[2] 张新平.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论述探讨[J].教育论述与实践,2005,(9).
[3] 邓正来.探讨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1.
[4] 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探讨之浅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02,(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