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施教依标施教:以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一条路径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6839 浏览:206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强调“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那么,如何选择,依据什么选择,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依标施教是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一条路径。
依标施教,即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一个课题让教师施教,另一种是定一个课程目标让教师施教。前者是用课标去解读现行教材,较为常见。除补充一些材料,该形式采用的课程资源基本出自现行教材,且基本按照现行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和逻辑组织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后者依据课程目标由教师自己组织教材,其显著特点是:依据课程标准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幅度大),且常常不按现行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和逻辑组织教学,现行教材只是其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甚至可以完全不采用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基本程序如下:
显而易见,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体现了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揭示了依标施教的实质:很好地架构了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途径。当然,其前提是准确解读课程标准,而关键是科学研究学情。

一、前提:准确解读课程标准

众所周知,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必须予以准确解读,从而正确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教学特点;科学研读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每一条细则,微观上把握学科教学要求;逐字逐句研读课程内容,明确哪些是针对学生为主体的行为目标的规定性要求或者说是刚性要求,哪些是针对教师教学活动建议的指导性要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具体落脚点又在哪里。具体应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

1.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先有课程标准,而后才有教材。鉴于此,教师完全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具体需要,对现行教材进行重组,甚至自己编写教材。但教材毕竟是专家的精心之作,而教师受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日常工作精力等因素的牵制,要重组或者重编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科学取舍,补充其他的课程资源,整合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中,关于“耕海牧鱼”教材提供了日本案例,关于“水上都市”教材提供了意大利的威尼斯案例,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和“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本地教师完全可以在“耕海牧鱼”教学中引导补充本地资源,如探究“象山的渔业生产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水上都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江南水乡乌镇、西塘的形成、发展、特色以及人们的生活与水的关系”。与教材所提供的案例相比,本地案例更为学生所熟悉,效果当然会更好。
又如,《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中的“人口与人种”,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但教材只提供了“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两幅图以及关于“截止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人口密度的概念”“三大人种在皮肤、头发颜色和形状、面部特征等外貌方面的区别”等一些文字材料。为此,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补充“世界人口增长图”和“世界人口迁徙图”, 与现行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的静态特征相比较,它们的动态特征更符合课程标准“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的要求,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地图上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世界人种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分布的特点”,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世界人口与人种产生历史和空间上的全面认识,从而自然地理解了“为什么黑色人种除了集中在非洲,不少也生活在美洲和大洋州”的原因:奴隶贸易导致人口迁徙。

2.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

课程标准是纲,是课程目标,自然成为确立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即指课程实施后要达到的目标,也等同于课程目标,可以是一册(册教学目标)、一章(章教学目标)、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或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此时等同于课时目标);课时目标仅指一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指向最明确、结果最显而易见的。由于课程目标要通过三年甚至更长的教学才能达成,所以教师要学会科学分解。
例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第一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来实现的,我们在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点”“初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接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到最后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又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一课程目标可以分解成:描述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概况;描述世界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所分解的四项内容就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要确立与达成的教学目标。

二、关键:科学研究学情

【课例1】课标2-4-3:引用典型事例,说明教育、科技、文化在文明传承中的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A教师解读课标后,分析了自己所授班级的学情,选择了《历史与社会》八上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中“古代科技的典范”中的“指南针和印刷术两个科技发明”的内容,将“”和“棉纺技术”安排在另外的课时,同时拓展了关于iPhone的最新成果,比如导航、手机报等作用。由于A教师将教学内容定在了该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非常好,最终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