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克服克服漏解现象,须以教学突破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6497 浏览:217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1年第8期刊载了江苏李印老师的《两道漏解试题的原因分析》一文(以下简称《李文》). 《李文》中的题2,仍存在漏解. 题2的漏解其实是学生对题中所给条件“另一条直角边与正方形的某一边所在直线交于点E”理解上的偏差所致. 这里的“正方形的某一边”应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有三种可能,即边AD,BC,AB(因直角顶点在CD边上),《李文》中遗漏的是“另一条直角边与AB边所在直线相交”的情形(如图1). 在这一情形里,图有三个与△BPC相似的三角形,它们是△PBE,△EAM,△PMD(仅用题中原有字母表示的仅有△PBE). 当点P为CD中点时,△PBE与△BPC的周长比等于BP∶PC=■∶1;△PMD与△BPC的周长比等于PD∶BC=1∶2;△EAM与△BPC的周长比等于EA∶BC=3∶2.
学生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漏解现象,这也是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事情. 《李文》所列举的两例属于几何中常见的漏解现象,李老师所析原因:一是因不加区分图形内涵而造成的漏解;二是因操作意识不强而造成的漏解. 这是基于学生层面的分析. 其实,漏解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的因素,也应有教师的因素. 学生层面的原因主要有:知识理解有偏差,概念不清,法则模糊,知识之间时常发生负迁移;思维方法的欠缺,分析问题以偏概全;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欠缺,关键信息的提取和信息间的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等. 教师层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问题解决,轻解题后的反思;重知识的积累,轻方法的联系;重题型归纳,轻方法探究等.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对此应有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漏解现象时常发生,教者普遍感到纠错工作常常事倍功半. 笔者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克服学生的漏解现象有几点体会,现与同行交流.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内涵——源头堵漏

许多漏解现象是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偏差所致. 《李文》中题1的漏解其实就是学生未能正确理解“直线上到其上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有两个”而造成的.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并让学生绘制图形通过直观进一步加以感知、理解和体验. 同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归纳: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有无数个,它们分布在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上;直线上到其上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布在此点的两旁;直线上到直线外一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有2个、1个或0个;射线上到其上一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有2个或1个;线段上到其上一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有2个、1个或0个. 对于总结的规律,依据教学的进程适时结合相关的情境加以运用.
在数轴教学时可进行下列训练:
(1)数轴上两点A,B,点A表示数2,AB=3,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
(2)数轴上两点A,B,点A表示数-1,AB=3,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
(3)判断:数轴上两点A,B,点A表示数2,AB=3,则点B表示的数是5;
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可设计下列问题:
(1)小明和小亮分别从相距100m的两地同时同向出发(小明在后),小明的速度为3m/s,小亮的速度为2m/s,几秒后两人相距50m?
(2)小明和小亮分别从相距100m的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小明的速度为3m/s,小亮的速度为2m/s,几秒后两人相距50m?
在等腰三角形学习时,探究:
如图2,在直线m上作一点B,使△AOB为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B能作几个?请一一作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所学知识,及时预设相关问题加以探讨,螺旋式推进,不断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等本质属性的理解,从源头上克服漏解的现象.

二、呈现思维过程,引领思维发展——方法补漏

更多的漏解现象,源自于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未知与已知信息联系不畅、问题解决的方法单一以及题型归纳的思想禁锢等. 《李文》中的题2的漏解,便是学生对题意的片面理解所致.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问题的探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呈现学生、教者的思维过程,通过题意的审析、条件与结论间连接脉络结构,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等思维过程的展示,不断校正和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生在交流中碰撞、借鉴,在借鉴中学习,在碰撞中成长.
新课程倡导过程教学,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记忆或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体验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积累从事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提升和发展基本数学素质.
在展示数学过程的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尤其是分类讨论的思想要不断加强. 许多漏解都是分类方法不当或分类不完全所致.
例 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6,BC=2■,点O是AB的中点,点P在AB的延长线上,且BP=3. 一动点E从O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匀速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以原速度沿AO返回;另一动点F从P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PA匀速运动,点E,F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以EF为边作等边△EFG,使△EFG和矩形ABCD在射线PA的同侧.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当等边△EFG的边FG恰好经过点C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EFG和矩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设EG与矩形ABCD的对角线AC的交点为H,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AOH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其中(2)(3)两题都需要分类,分类不完整极易造成漏解.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