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无声于无声处读真情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18171 浏览:82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五的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重点在“情”上,它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让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了人高贵博大的心灵世界。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味其中的喜怒哀乐,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人格。
《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回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阅读这篇文章应当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梳理全文的结构脉络。全文有一个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全文先写“可喜”再写“可悲”,由“喜”到“悲”,这就是全文的结构脉络。

2.从文章的事例中仔细分析出作者可悲可喜的情感到底因何而来?

3.从文中所述的事例中简单概括母亲和祖母的形象。

《项脊轩志》文中写了几个细节应得到大家的特别关注:
1.表现封建大家庭的破败衰落,只一两个典型细节,“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本来是很庄严地透着一种华贵,又传递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大家庭的严肃的大庭院,就被这“始为篱,已为墙”,“往往而是”的分割线活生生地演成了一张张幻灯片,并且还是滑稽的,又让人禁不住心酸落泪的衰落慢镜头,只不过这些图片是静止的,是被横七竖八的篱笆分割碎了的大院落,也是渐渐被堵住了的作者的泪腺。目睹衰败,作者无力改变,泪已早早被风干。更何况“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好一幅让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活色活香的嘈杂芜乱的“鸡犬不宁穿行图”。往日待客之厅,今日之家禽栖息地。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作者今昔往昔一对比,伤悲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目睹这一切是如何如何的感慨万端,可是你读完这“往往而是”的小门墙,读过这“鸡栖于厅”的细节描写,却已深刻领悟:作者不言感慨而感慨自现。

2.祖母的“ 快如闪电”

归有光在文中写疼爱自己的老祖母,刻绘祖母的神态只平平常常几句话和几个动作:“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言一行,无不体现老祖母对用功读书的孙子的关爱,用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出一幅大母慈肠图。而笔者更是和学生们一起细心查找,缩小范围,仅仅通过“顷之”这一个小小的词语“管中窥豹”,用小动作折射大感情,小小一滴水折射的是大海的能量。“顷之”何义?时间副词,言时间极其短也。但短短的时间内,大母就持一象笏回来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以手阖门,面带笑容,那是见久了子孙的不争气,终于见到了一个能认真读书,并且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此儿必能高中,光宗耀祖。突然想到自己房中还有一物,如果赠给孙子,一定会是一个极其有用的警醒之物。于是,她踩着自己的三寸金足,小跑着,满怀信心与安慰地跑回自己的住处,取出象笏。又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折回项脊轩。这一“顷之”,情何以堪,再对比今日(作者彼时还没有能够达成祖母的心愿),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写到此处,一定是眶泽盈润,又或是于无人处痛哭连连。

3.妻子阁中的甜蜜问话

文中的补记中有一个描写,“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看似寻常的一句夫妻交谈,映射出来的却是绵绵无尽的闺阁之爱和绵绵无尽的思念。只须读者稍稍演绎,就可找到小妹问话中的奥妙!“闻姊家”,诸小妹们是从何得知的,一定是从归有光的妻子之处。那么,从人之常情来说,一个总在人面前说,或者是炫耀的人是不招人待见的,他(她)的话太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会招来别人的反感,更有可能是招致别人的白眼或是讽刺,那作者的妻子何以不是此种下场?我们可以猜得出,那终日闷守闺中的少女们,对未来是何等的畅想,又是何等的不安,而这个嫁了人的姐姐一归宁,自然就成了小妹们询问的对象,一位,多名少女,叽叽喳喳,所言谈的一定都是生活的琐碎片断。于是,不经意间,婚后的种种都浮现在诸小妹眼前,飘荡在诸小妹们的脑海之中:她时至轩中,从夫问古事,夫相为应答;她时至轩中,凭几学书,夫君手把手教;她时至轩中,为丈夫端茶研墨。虽都是平常小事,可都少不了一个道具,就是这个项脊轩,就是这一个南阁子。虽是平常小事,可都是幼年丧母,缺少极温润的爱的归有光体验极润泽的爱的场景。这一个“南阁子”不仅在一次次问询中浮出“水面”,更构成了小妹们心中的“海市蜃楼”,那就是一个爱情幸福、婚姻美满的所在呀。
可是,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流失。不久,妻死,幸福被日子带走,留下的只有庭中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是今昔对比,昔日的温馨,今日的落单与孤寂,哪里是单单一个回忆能涵盖的呢?作者眼前的,胸中的,亭亭如盖的,又哪里仅仅是枇杷树啊。
在这篇文字中,作者似在不经意间通过几处细节为我们完成了“亦多可悲”的表达。于无声处见情怀,于无声处散发出物是人非的深长的忧伤,这深长的忧伤,直透过历史的长廊,弥漫在每一个读者的盈盈旷泽的泪雾间。
以上是笔者在教读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的几处细节。指导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讨论、探究,尽量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深入文字的背后挖掘并解读作者的深情。
(周玮 江苏省运河中学 221300)怎样写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