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边缘化“”时期边缘化抒情歌曲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9080 浏览:1327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全国都充斥着“高、快、硬、响”节奏的同时,抒情歌曲还是存在着生存的土壤的,笔者就将带我们走进那片鲜为人知的桃源。
关键词:知青艺术歌曲抒情边缘化
一谈到“”,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那是一场浩劫。在音乐界,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和剧目遭到破坏,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遭到了迫害。全国各地唱着“造反歌”、“忠字歌”、“语录歌”、“造神颂歌”,“样板戏”也是风靡全国。声乐艺术已不再是百花齐放,抒情歌曲也成禁忌,全国都充斥着“高、快、硬、响”的节奏,变成了鲜有艺术价值的千篇一律。但是,随着前期的“狂热”势头的减弱,抒情歌曲在“”中后期就像“星星之火”那样呈现了出来。

一、知青歌曲

“”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产生的“知青歌”,在当时是被禁止的,其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都是处于地下,然而在当时的流传和影响却是极其广泛、巨大的,在之后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1968年末,大多数的知识青年带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理想上山下乡。初到农村时的知青充满了,劳动也很卖力,并以革命歌曲激励着自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但是中国农村贫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的落后使知识青年对于故乡城市生活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心灵的真空需要填补、倾吐和宣泄的时候,也难免唱出一支支思乡曲,于是由当时知青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创作、咏唱并流传的“知青歌曲”,在1969年左右产生了。
这类在当时属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由知青在地下自编自创、咏唱流传的“知青歌”,其题材内容上大多以思乡、爱情为主题,或对失意的生活抒发的情怀,在当时一律被斥为“黄歌”。这些歌曲在当时的流行数量不小,见诸文章、报刊和收入盒式录音带的已不下数十首:《四季歌》、《南京之歌》、《雨声传情》、《伤心的泪》、《姑娘八唱》、《我独自等待天明》等。在其产生上大约可分为“借酒浇愁”、“旧瓶装新酒”、“自酿自饮苦酒”三种形式。其流传的渠道主要有知青聚地的口传心授,冒着被批判的危险秘密的传抄歌本,农闲或春节回城探亲期间的交流,“串村”传歌者教授传唱这四种。“知青歌”处于地传是在1969-1973年之间,之后转入了被默认和放任自流的境地,并在后期达到传播的。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时期是受到批判、备受排斥的,基本上处于灭绝的境地。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音乐家却在为“为诗词谱曲”这一形势下找到了创作艺术歌曲的理由,如:《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等。“”初期,艺术歌曲几乎不存在,到中期时周恩来的讲话是音乐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艺术歌曲获得了比较明显的发展。《战地新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歌》的出版给艺术领域带来了一丝生气,其中很多歌曲都带有明显的抒情曲调,久违的民族音调也开始重新采用,还配置了钢琴织体、和声都比较规范的钢琴伴奏,但这时的艺术歌曲题材大多还是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称为“革命艺术歌曲”。
施光南的艺术歌曲,其艺术价值很高。他大多创作的也是“革命艺术歌曲”,但他于1972年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当时风靡全国一段时间后,却被以“狂妄自大,反对天津领导”、“创作思想很坏,专写少数民族”、“文化大革命中表现不好,是个逍遥派”等理由批判,没有被选入《战地新歌》而“禁令”也没有彻底的禁住这首歌的流传。其另一首艺术歌曲《马铃声声响》以一位赶马姑娘的独特视角,以西南民族特有的四度、五度音程,谱成一首清新、欢快的歌曲。“”期间的歌曲大多是一调到底,而这首歌运用了转调的方式,增加了这首歌曲的色彩变化。《马铃声声响》也没有得到出版,但乐谱却以手抄的形式迅速在全国流传。
王洛宾的艺术歌曲因为他当时处境的特别(是在监狱中创作的),所以和其他艺术歌曲显得很不同。王洛宾在1960年因“反革命罪”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创作了很多歌曲,其中《高高的白杨》和《撒阿黛》是这里要提到的。《高高的白杨》作于1969年秋,创作的缘起是:有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与王洛宾同狱,这位青年是在结婚的前夕被捕入狱的,一年后,他得知未婚妻已经去世,痛苦万分的青年从此不剃胡须,以此表示对爱情的忠贞。王洛宾被这件事情深深感动,他根据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进行改编和填词,创作了《高高的白杨》这首歌。王洛宾的另一首“异类歌曲”是《撒阿黛》,他是受到一位名叫沙阿代提·托乎提的美丽、善良的维吾尔族姑娘的感动,又从她的名字中得到启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撒阿黛》,表现大墙内的人对自由的向往。“”结束后,这两首歌曲都由熟悉新疆民歌的作曲家石夫编配了富有新疆风格特色的钢琴伴奏,两首歌曲都获得了流传。福建作曲家郭祖荣于1968年冬谱写的《红梅一叶春》,既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这首独唱曲由钢琴和大提琴助奏,主旋律是民歌风格的,中间有转调,伴奏的音型、织体变化丰富而细腻。他说:我要写能表达人的真情的艺术歌曲,尽力避免去写那些违心应景之类的东西。
以上所说的就是“”时期边缘化的抒情歌曲,虽然当时的政治那样压迫着人们的思想,但是处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是不能被禁锢住的,所有的这些“星星之火”,在今天看来,已经燎原。
参考文献
戴嘉枋.乌托邦里的哀歌——“”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2,(3).
梁茂春.论“”时期的艺术歌曲[J].音乐学院学报,2008,(1).
[3]郜合启.南京知青之歌遭封杀真相[J].文史博览,2007,(4).
[4]高飞.蹉跎与奋进——我的知青生活十五年[J].当真,200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