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职从行业为导向高职就业工作系统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27336 浏览:1225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高职教育就业形势及展望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人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多。在社会和媒体均感叹就业难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独特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所谓的“就业困境”中一枝独秀。2010、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高于普通本科高校。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工科类与其它门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全日制省属公办高职院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高达97.98%、98.05%、97.65%。因此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职毕业生并不一定是“弱势群体”,反而能够因其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并有着较为准确的职业定位而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由于我国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发展不平衡,高科技行业对人才学历的高要求,以及传统操作类行业对劳动力的低成本要求,造成就业人才需求类型的“两极分化”,高职毕业生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高职学生受欢迎程度胜于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情况只在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较明显,而其他地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自扩招后开始招收高职生的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现阶段,除了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充分参与高职就业工作外,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行业为导向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显得尤为关键。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

(一)学生方面

1毕业生岗位迁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欠缺
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或许拥有高于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在就业初期工作表现往往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自控能力等方面与大学本科生相比相对较弱。职业文化及社会生活的素质缺失导致高职毕业生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对社会和未来充满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消极情绪,高职毕业生虽能够立即投入工作岗位但个人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择业期望脱离实际,择业易入心理误区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2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供销社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人才供需对接实现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对浙江供销社属职业院校就业情况的分析》的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在所属学院范围选取调查样本对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进行调研分析。从对于就业单位期望、工作首要考虑条件、就业目标明确度、求职工资预期等问题上的调查结果看,高职生择业就业心理现象集中凸显为茫然从众、薪酬期待较高等问题:608位参与调查者中,就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的问题,209名选择国有企业、200名同学选择外资企业;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问题上,305名同学选择了薪水及福利待遇;608名调查者中有341名对就业感觉迷茫;在进入相关行业系统所属就业工作后,183名调查者期望月薪4000以上,仅有24名调查者接受2000元以下月薪。

(二)学校方面

1偏重操作能力培养,文化养成教育有所缺失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者。高职教育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形势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转变了家长及社会的择校观念。然而使学生顺利毕业及就业并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高职教育应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为己任。目前的高职教育偏重于对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基础人文类课程不甚重视,这种个人品格及人文精神的教育缺失将导致高职毕业生的价值追求、文化品位、社会生存能力有所欠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力。
2忽视行业企业资源,学校行业间人才供需失衡
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是依托行业成立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当地的行业发展休戚相关。当前高职院利用行业背景意识有所加强,但模式稍显单一,且“订单班”、校外实训基地等常见合作方式仍欠深入,行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对学校行业背景的疏于宣传使学生就业思路未能打开。在笔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608位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284位不清楚自己学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利用学院行业资源开阔就业思路更加无从谈起。学院三年就业流向的数据分析显示,真正进入行业实现就业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一方面行业无人可招,一方面所属院校毕业生无处可去,学校行业间人才供需失衡。

(三)用人单位方面

由于我国在建设及管理实训基地以及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阶段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一些企业为了得到廉价的劳动力,在实习阶段向学校或学生轻易许诺,而在学生真正需要就业时抬高学历条件,推三阻四。

(四)家庭及社会方面

受家庭及社会对于职业选择的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毕业生就业将稳定、社会声誉好的工作岗位作为首选,而放弃了很多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理念的错误解读,在毕业生初次就业过程中,家庭及社会往往给予其过大的期望与压力,使其择业就业过程仓促盲目。
三坚持行业导向,利用行业优势,改善就业环境

(一)学院应从多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以行业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
高职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并且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长远性,应更多地面向下列领域:一是社会覆盖面比较广的职业;二是以相近职业组成职业群作为专业设置基础;三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设置专业。实现人才与行业的对接。而在毕业生就业阶段,学校应利用行业内一切可利用资源,加强对行业相关企业的宣传,使毕业生尽可能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利用行业优势,调动行业资源
学校应充分了解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准确定位,紧抓对口行业数量众多的就业需求,将行业内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这既是学校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的前提,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 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