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伯恩斯坦依据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论述分析我国课程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3898 浏览:1503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揭示了社会如何选择、分类、传递和评价教育知识,以及不同的教育知识编码类型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本文依据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理论,从分类强度、构架强度、课程类型三方面,探讨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的课程类型及其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分类 构架 集合编码 整合编码 课程类型

一、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的内容

伯恩斯坦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其重要思想,该理论揭示了社会如何选择、分类、传递和评价教育知识,以及不同的教育知识编码类型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理论内容丰富,简要归纳有四点。

(一)教育知识传递的三种信息系统

教育知识的传递是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三种信息系统实现的。“课程规定什么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是有效知识的传递,评价规定什么是这些知识的有效实现。”

(二)两个核心概念:分类和构架

教育知识如何在三种信息系统中组织和传递?伯恩斯坦运用分类和构架两个概念,分析了教育知识的内在结构。“分类,适用于提供信息系统的结构——课程,指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涉及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 分类强,各类知识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分类弱,各类知识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知识之间的独立性较弱。“构架,适用于规定信息系统的结构——教学,用于分析动态知识传递过程。”[3] 一方面,构架涉及传递内容与非传递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对教学内容和范围控制程度。构架强,则传递内容与非传递内容之间有鲜明边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内容的选择范围小。构架弱,传递内容与非传递内容之间界限模糊,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大选择范围。另一方面,构架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社会知识和教育知识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分类和构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分类强度和构架强度能够彼此独立地发生变化。

(三)课程编码类型: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

在分析分类和构架两个概念的基础之上,伯恩斯坦提出课程编码(教育知识编码)的两种类型。“所有涉及分类强的教育知识的组织,属于集合编码。所有涉及分类强度明显减弱的教育知识的组织,称为整合编码。”[4]

(四)课程编码类型,体现权利的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

教育知识分类与构架的差异,形成了教育知识编码之间的差异,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的原则,通过不同的教育知识编码得以实现。集合编码调控的领域,教育知识通过分割的等级科目得到组织分配。其特点有:①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控制权较小;②师生关系呈权威等级性;③通过分科形成的专业化知识,使学生较早意识到人与人教育上的差异,明确自己的教育身份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身份;④学校内部成员的工作边界较清晰,成员之间的垂直联系多,相互关系有较强的等级性。整合编码调控的领域,不同门类的知识之间、传递知识与非传递知识之间、日常社会知识与教育知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相对于集合编码,会有一系列变化:①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控制权加大;②师生之间的权威等级关系发生改变,教师权威减弱,师生关系较为平等;③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也鼓励学生变得开放,拥有更多的想法;④学校内部成员之间加强合作,水平联系增多,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垂直等级关系会减弱。

二、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依据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对我国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分类强度、构架强度、课程类型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的课程类型。

(一)学前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较弱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幼儿园工作规程 》等文件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游戏本身就是学科界限较模糊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分类强度弱。

2.构架强度:较弱

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日常社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界限比较模糊。学前教育主要教学内容是游戏,强调教育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属于活动课程。游戏之外的其他教育内容,也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如老师要教会儿童使用餐具、洗涮,日常社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界限较模糊。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大选择权。我国没有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虽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工作规程 》等文件,但此类文件强制性低,指导性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的控制权较大。

3.课程编码类型

分类强度弱、构架强度弱的教育知识整合编码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主导形式。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新课改之前的义务教育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较强。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上以分科课程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但从设置的具体科目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保持分类强的特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界限明确,分科课程占主导,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所占比重小。
(2)构架强度:较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属集权制,课程大纲、教学大纲、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制定,教师和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较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实行一纲多本的教科书制度,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的联系不大,且对学生的评价较强调选拔功能,教学内容围绕考试进行,总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的选择权、对测试知识的内容范围的控制力较小。 (3)课程编码类型:分类较强、构架较强的集合编码在课程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2.新课改以后的义务教育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分类强和分类弱的两类课程都占有较高比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课程,仍保持分类强的特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明确。而部分课程,分类弱化,突破学科界限,整合学习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有19个科目,这些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分科课程,知识界限明确、分类强度较高,如数学、外语。另一类是综合课程,打破学科的界限,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分类强度变弱,如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体育与健康课。
(2)构架强度: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目标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说明,一方面,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加强教师、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与教育知识的联系,教育知识编码的构架有减弱的趋势。另一方面,现在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管理,相比以前的集权型管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更大空间,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出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这个角度分析,课程编码的构架减弱。
(3)课程编码类型:分类强、构架有弱化趋势的集合编码与分类弱、构架有弱化趋势的整合编码都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以制度化,都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较强

目前的高中课程结构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但学科课程较多。

2.构架强度:弱化

分析高中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高中课程相比过去,构建强度有弱化趋势。高中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倾向选择适合的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加大。此外,高中课程更注重教育知识与社会重要知识的联系。

3.课程编码类型

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在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都有体现,但分类强、构架弱化的教育知识集合编码在课程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四)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

1.分类强度

(1)教育知识的分类强度因学校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高等教育学校因任务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侧重于教学的学校,知识分类强度稍强,侧重于科研的学校,知识分类强度稍弱。
(2)教育知识的分类强度因高等教育的层次不同而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越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要求越高,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层次的增高,对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视度也越高,相应的教育知识的分类会弱化。

2.构架强度:有弱化的趋势

不论是科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相比下位层次的教育,课程构架强度都有弱化的趋势。从教师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教师享有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很多大学教科书的选择权属于教师,有的甚至由教师本人编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权也较大。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已成年,自我意识、意识增强。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教育经费分摊机制,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希望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对接受的教育服务有更多的参与权,希望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有发言权。

3.课程编码类型

分类强、构架弱化的集合编码和分类弱、构架弱化的整合编码都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分类强度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进行的教育层次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构架弱化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共同特点。

三、不同教育阶段课程类型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阶段,各类权力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差异

“教育权有三种类型: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5] 三种权力都不同程度地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产生影响。在国家教育权影响力、控制力较强的教育阶段,课程的分类和构架相比其他教育阶段会更强。
从我国不同教育阶段中国家的控制力、影响力来分析,我国的学前教育大多数由社会举办,国家没有设置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这为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分类弱和构架弱的整合编码的特点提供了空间。义务教育对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国家教育权的控制力比较强,因此我国在没有进行新课改以前,义务教育课程的构架和分类都很强。

(二)不同的教育阶段,承担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职能有差异

学前教育基本不承担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职能,通过教育知识对个体身份进行定位的功能也较弱,这也是分类、构架都比较弱的整合编码能在学前教育课程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本科阶段,通过教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分类弱的课程有所体现,但分类强的课程仍占重要地位。而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通过教育对个体进行社会分化的功能大部分已由下位层次的教育承担完成,它更注重培养有创新性、研究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所以课程的分类和构架会相对弱化。
(三)课程最终落实在学生个体身上,课程的编码类型、分类和构架的强弱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课程编制更强调综合性、生动性、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儿童掌握知识。初中生既有整体性的形象思维,同时逻辑性思维也有一定发展,因此初中课程强调分科和综合相结合,分类强的课程集合编码与分类弱的课程整合编码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很好的体现。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能够较好地理解分门别类的独立学科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联系,即使课程以分科为主,也能较好地掌握,所以分类强的教育知识集合编码是这个阶段课程制度的主要形式。

(四)不同教育层次间的衔接方式不同,彼此间的课程类型的相互影响力也有差异

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性考试,才能从下位层次的教育阶段进入到上位层次的教育阶段,但上位层次教育阶段的课程制度、课程类型对下位层次的课程制度的影响较大,控制力更大,且两个层次的课程编码类型会有较多相似之处,上位层次的课程编码方式变化,下位层次会受到影响。
如果上下两个层次的教育衔接不需要严格的选拔性考试,则上位层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对下位层次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的影响力、控制力相对较小,彼此之间的课程类型有一定的独立性。
(作者单位:张婧霞,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毕节,551700;陈恩伦,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3][4][英]伯恩斯坦.论教育知识的分类和构架[M]//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谢维和,宋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维平,石连海.教育法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