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15479 浏览:69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课始导入,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学的老师们都认识到了数学教学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课始的导入往往新奇巧妙,有引人的故事导入,有精致的课件导入等,期待着把我们的学生很快地带入到数学学习中,实践也证实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然而,很多时候课题一出来,施教者往往就迫不及待的进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中,根本不去考虑此时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始导入,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一下,对于今天的知识我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有什么是不懂的?这样做,既可以稳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浮躁心情,也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预案,实施教学过程. 可见,虽然“浪费”了那么一两分钟,却对整堂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怎样写论文www.618jyw.com
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导入处创造悬念,留有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深刻,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堂提问,留一点思维的空间给学生

“首先是怀疑,然后是探索,最后是发现. ”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次次地去探索,去发现. 学问的关键在于“问”. 问是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觉悟的契机. 因此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考的时间. 学生能质疑问难,足以显示他认真思考了. 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心理上可能是“空白”的,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从“愤”、“悱”状态中跳出来. 而有的教师只注意结果,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使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这样做有许多好处,比如: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价值.”课堂提问要给学生留一点思维的“空间”,把握好提问的最近发展区,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认识,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作为教师,课堂提问不但要掌握难易程度,更要掌握火候,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应该有2至3分钟思维活动空间,恰当的给学生留点空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提高思维的质量. 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也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 平日教学里,我们总是埋怨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思维不够活跃,许多比较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赶着学生走我们的路,不留给他们一点自己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学习与倾诉呢?

三、新课传授,留一点探索的机会给学生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应重在引导,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理解、思考和探索,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也莫急于讲解,而是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认真思考,探索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我体验和感受. 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探究学习,探究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预设和解释,这是一个发现空白,填补空白,探究未知,发现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 所以要在探究活动时留白,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思维空间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教师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的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舍得给学生探索的时间,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探索作为过场,一切以教师包办代替为主. 其实,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解题时有他们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留一个知识的“缺口”给学生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弹好“终曲”,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们的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更提倡学生能带着问题出课堂. 没有人规定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上解决,更不该把那些带着问号的孩子都教成句号.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的课堂结尾不应该是“今天学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 “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的回答是齐刷刷的“懂了”,“没有了!”一节课上下来,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看似成功的课堂教学难道不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吗?我们的课堂小结不妨多问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的?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老师或者同学的吗?只要我们的课堂打破了封闭的“满堂灌”和所谓的“完美”式,多给我们的课堂留一些“窗口”,给学生的知识留一个“缺口”,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查漏补缺”,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 用留白方式作为结尾,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因此,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犹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留给了下一节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