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径高校学术讲座建设路径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28543 浏览:1316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兴盛的根本。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领域,提升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文化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促进作用。高校倡导教学科研并重,积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讲座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有机地将教师和学生、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受多方面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学术讲座效果不佳,场面冷清,严重的制约了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术讲座,最早追溯到19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制,该制度由教授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后,将成果传授给学生再加以指导。而本文讨论的通常指由某个科研机构、院、所主办,就某一个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形成一个主题,邀请专家、专业教师传授相关知识或报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学习形式。
一高校开设学术讲座的作用
1使大学生更好地提高素质
学生经常有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往往是因为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习需要。某种程度上,学术讲座弥补了这一点,使学生对本学科本专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学术讲座,了解到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建立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人生目标,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使报告人有效地提升业务
参加学术讲座是报告人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准备讲座其实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要求报告人对报告的内容、研究对象的本质均能准确把握,而报告讲座的过程能够很好地锻炼说者的临场驾驭能力。最终的结论及收获的提问也更利于报告人对问题认识的升华。讲座提升了报告人的专业高度,也丰富了知识的宽度,有助于自身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的提高。
3使说者与听者自由地互动
高校的学术讲座除了传统的你说我听外,还增加了分组讨论、相互辩论等。有机的互动和自由的头脑风暴,往往会产生更前沿的观点和想法。学术没有疆界,不论是说者还是听者均可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各抒己见。高校学术讲座很好的为两者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二高校学术讲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术讲座价值被忽视
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重视不够,认可学术讲座的存在,但只流于形式,未能有效整合各学科专家研究、组织具有一定特色水平的系列讲座让学生受益。讲座的经费、场地等硬件问题往往也会制约讲座的效果。校园舆论关注不够,实时报道滞后,校园讲座文化尚未形成。
2管理机构组织不到位
学术讲座包括集中和分散管理模式,容易出现多头管理,高校管理部门集中管理,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教师作报告,各二级学院安排本部门的专家讲座。两级管理模式虽然丰富了校园文化,但因各自为战,缺乏体系。讲座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获得教学科研上的自我提升,学生也可收获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优秀学术讲座是系列化的专题讲座,在讲座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均提前公开,保证听众根据兴趣和时间,合理选择讲座。
3讲座人水平参差不齐
学术讲座的质量与讲座人的水平密不可分。优秀的主讲人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表达方式、现场的驾驭能力。高校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好的讲座凤毛麟角,一般的数不胜数,主要还是讲座枯燥无味,讲座人水平不一。而讲座的档次不高,互动不够,给予学生的启发太少,听众纷纷流失,对学术讲座的积极性受挫。
4学生参与热情低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讲座的主题到人选均事先确定,学生常感觉喜欢的听不到,听到的不喜欢。高校还开设了名人访谈类、热点类专题讲座。较之理论性强、学术味重的学术讲座,学生们更倾向于前者,特别是名人讲坛、考研考证类的辅导讲座。学生们希望通过成功人士的指引,少走弯路,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功利倾向严重,成材就业类讲座成为香饽饽,学术讲座无人问津。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提出:“功利主义的心态也许会带来学校的某些数据或者学校的规模等等上面的增长,但其必然侵蚀大学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使他们变得短视,流于平庸,不能保持对所在领域的强烈兴趣,也就失去了在未来担当起重要责任的能力。”
三高校学术讲座建设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校学术讲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寻求解决之路,更好地发挥讲座的文化价值。
1提高认识,营造舆论氛围,构建讲座文化
高校应从学术讲座的价值入手,高度重视讲座的开展,给予软硬件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从根本上认识讲座的内涵。开设学术讲座,使听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了解到一个专业的知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一个行业,以便听者在今后执业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讲座有助于帮助听者树立人生目标,寻找到自己努力的模板。
高校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讲座案例进行报道,引导学生关注。采用激励手段如设立讲座之星、我最喜爱的报讲座等,更好地调动师生参与讲座的积极性。高校应借鉴英美等国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培育师生共同互动的校园学术讲座文化。高校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建立学术讲座关系网,通过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学术讲座的辐射作用,反哺学生。
2打破体制,科学筹划流程,规范讲座内容
高校应打破多头管理,转换角色,行使引导和监督职能。对讲座的目的、宗旨、流程做一般性阐述,鼓励以学科点为基础,发挥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系列学术讲座,形成常态,打造校园学术讲座品牌化。
同时,应认真考虑讲座计划性、前瞻性。科学运作,规划在前,调查学生需求,加大宣传力度,实现线上线下双轨预告制,严控讲座质量,及时整理档案,保证讲座效果持续化。[3]在讲座的内容设置上,要规划出可操作的目标方案,对讲座时间、形式、主题均要有明确计划。建议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讲座纳入培养计划,讲座课程制,计算学分,刺激学生兴趣,同时避免盲目听讲座换学分的情况。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设立专门BBS版块,收集上载国内外知名讲座,完善学术讲座体系建设,资源共享。
3量化标准,请进来走出去,优化讲座师资
建立外部引进、内部挖掘的师资遴选制度。高校应建立规范的讲座经费管理制,将聘请校外人员讲座费用合理规划到预算中,并提高相应的比例,从经费上保障讲座的运行。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教授,并筹划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聘请成功人士、实践精英开设成材类专业讲座,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丰富学生对专业、未来执业的了解。
制定师资选拔规定及量化指标,如职称、学历、研究方向等。鼓励本校教师以专业导向开展学术讲座,与学生、同行互动交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收获专业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同时,鼓励教师下基层实践,开设专题讲座,介绍经验教训,调动学生积极性。应当说,学术讲座的开设,对于教师整理自身研究方向,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是有很大启发的。
4正确教育,合理引导三观,重拾讲座兴趣
大学生功利性倾向日趋严重,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优化健康的校园环境,改善不良的网络环境。[4]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追求个人利益。
通过征集、调查获得学生的讲座需求,合理规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讲座,积极参与学术研讨。申报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学术交流对抗比赛,依托讲座平台,与教师共同促进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董文明,肖蓉,龚加顺,赵灵芝.大学开设学术讲座作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4):254.
谭嘉颖.不为求知为求职大学生集体功利化?[N].新快报,2011,9(13):03.
[3]蒋丽华.探究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的途径(一)加强校园讲座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261-263.
[4]张婷婷.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其引导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