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数学课数学课堂中学生情感行为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4316 浏览:102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情感行为的研究得出结论: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则与学生的情感行为紧密联系。即积极的情感行为是促进掌握教学内容的正能量,消极的情感行为则不利于对课堂授课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生情感行为; 情感行为研究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1006-3315(2013)-039-002
数学新课程首先注入的是情感态度等品质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阵地中的活动,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情感行为,昭示着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自信心的发展。因而研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情感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点。下面我们就几个案例来研究一下课堂中的学生情感行为。
[案例1]
在一节高三复习展示课上,有这样一幕:
题目:如图,在Rt△ABC中,AC⊥BC,D在边AC上,已知BC=2,CD=1,∠ABD=45°,则AD=_____。.
生1:不妨设AD=x,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BD=■,然后在Rt△ABC,由勾股定理得AB=■,最后△ABD中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D=5。
我:通过余弦定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完满地解决好了这个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2:不妨设AD=x,在Rt△BCD中,sin∠BDC=■,故
sin∠ABD=■,在△ABD中,由正弦定理易得AD=5。
我:生2的作法简捷明了,值得学习。在解决这一类三角形问题时我们只要抓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两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可以轻易解决。下面我们来研究……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后边传来一个怯懦的声音:“用正切要好些……”循声望去,声音来自一个平时成绩偏下的学生。我虽然比较紧张,但为了解决好这个意外,决定给他一个自从认识他以来可以数得出的发言权。
生3:设AD=x,在Rt△BCD中,tan∠BDC=■,由题有
tin(45°+∠DBC)=■=■,解得AD=5。
他成功了,我和听课的老师及其他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亲历了快乐的时刻,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精神上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他在后来的复习过程中,妙法常出。竟然在一次微不足道的满足之后,使这个学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由班级的“数学后进生”变成了班级的“解题高手”,2005年高考考出了138分的好成绩。如若我为了自己的课堂效果,对他的课堂情感行为采取漠然置之,或说“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法”,不仅伤害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后来的翻天覆地的良性变化也就无影无踪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言是课堂中学生的情感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言为心之声,语言是一个人的内心表白。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需要,可以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明了教师的授课,效果并可以预测将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一课时,我通过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为国王的奖赏提出的奖励方案的故事来引入,很多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我就觉察到成功一半了,因为这一简短的学生情感行为暴露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来的教学反馈再次证实了我的直觉。
[案例2]
在上《函数的单调性》一课时,到了让同学总结本节所学知识的时候,班级一位同学不停的动来动去,一点都不安分,引起了我的注意。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没有采取专制作风,而是请他来总结,当然也有一种想让他出丑的想法。他总结完了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坐下的意思,反问我,老师我有一个发现,不知能不能讲。我同意了。他说:“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可否这样定义:对于函数f(x)定义域的子区间M内的任意x10,则说函数f(x)在区间M上单调递增,如果有■<0,则说明函数f(x)在区间上单调递减。”虽然定义不是很严密,但是他通过观察得出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知识是令人敬佩的。后来,通过指导和查阅图书,这位同学在高二上学期就学习完高中数学课程,并写出了数篇很有特色的数学小论文。并在2008年全国数学联赛中获奖。
通过自己的表现,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是这个同学聪明的作法。是自己情感行为的直接表现之一。在课堂中,这种情感行为有多种含义:出于觉得不受重视、为了吸引注意力等。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并合理引导处理。案例中的这个同学就是一个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并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出来,得到肯定后,增强了与教师、与数学、与发现的友谊大大加强后,提升了自己。
[案例3]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已经非常少见。因而在高中数学日常课上很容易疏忽这个情况。一次听完课与一个教师交流的时候,该教师讲了这么一个情况:甲某,初中时候数学成绩很好。现在只能是班级的中档水平!是老师的水平问题还是学生的智力出现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我及时找到甲某,与其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了解到他是一个恪守常规的学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丝毫不越雷池半步。课堂上,只要没有老师的允许决不说一句话。由于自身身高问题,现在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因而更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当自己有了很好的想法想表达时,却被老师的思维定势忽视了。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不高兴发言了,甚至会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对自己正确的想法感到可笑,缺失了肯定。习惯了,放弃了,堕落了。
一个正常却被忽视的学生急切渴望积极参与的情感行为被忽视了,一个璀璨的明珠被淹没在普通的光彩之中了,我们都没有觉察到,被淹没了,被不应该的消极的心理暗示给渗透了。这个积极的情感行为却带来不该得到的消极后果,是教育的缺失。
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行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如果经过教师的合理调配,带来积极的效果,起到带领学生向上的作用,幸之,甚之。
课堂中学生的情感行为表现在诸多方面,情绪也是其主要形式之一。体现在学生的乐趣感(对数学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成功感(虽然谈不上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但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好的成绩感到愉快和满足)、焦虑感(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以及厌倦感(厌倦数学或数学学习活动)等。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积极的课堂学生情感行为显示出一种兴奋、积极思考和积极参与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

2.消极的课堂学生情感行为成为学生发展的绊脚石,甚至加大对学科的恐惧。

3.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阶段的知识要求,对同一个学生而言的情感行为表现有所不同,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
总之,积极的情感行为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的表达,应予以鼓励。消极的情感行为的出现,我们应正确解读,积极回应,加强引导,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使其危害程度降低或零危害,甚至能带来积极的效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