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高学生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资料网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33528 浏览:1484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如何使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本文从加强教学目标有效性,范例和练习针对性,方法和手段的选取,问题情境的设计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有效性
1002-7661(2013)30-248-02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主动探索、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不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着重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范例与练习、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将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在备课中,教师要找准教材知识点,确定知识技能目标;找准学生认知点,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经过和手段,就能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过程与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也只有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准道德教育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范例和练习的有效性

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例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选的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要善于对它们进行深化与改造,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必修2第四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内容,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过点 的直线 被圆 所截得的弦长为 ,求直线 的方程。
课本中安排这道例题,是让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综合运用,将弦长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进而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写出直线的方程。涉及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交点的处理方法——设而不求、弦长的求法。此例还可以做如下的变式:

1、求直线 : 被圆 所截得的弦长;

2、已知过点 的直线 与圆 交于 两点,且点 是弦 的中点,求直线 的方程。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的背景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往往是相通的。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应用新学知识这个环节上,我们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训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练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巩固与反馈的功能,新课后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进一步理解、巩固、掌握;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后续教学指明了方向。布置的练习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课本习题分为A、B两组,有不同层次的题目,适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布置练习时可以同时出几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题做,使所有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手段,为了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认真分析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的内容和性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般说来,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目标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学习平面的概念时,教学目标是理解这些新知识,是空间图形的起始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宜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教师通过举例,如平静的水面、墙壁面、黑板面等,抽象出平面的概念,然后再说明数学中的平面与实际生活中的平面的区别与联系。在解析几何里,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的教学中,同样是求方程,但教学方法完全不同。
直线方程是用代数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第一个方程,教师需要用讲授法,说明直线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再引导学生求方程。而圆的方程的求解,有了直线方程做铺垫,可以采用类比、探究的教学方法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学手段也日新月异。随着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入数学课堂,丰富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动画功能、闪烁功能、彩色功能,对有关数学内容的传授方法进行设计,受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有效性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数学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具有可及性、直观性和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要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