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风物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一般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6205 浏览:179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之

一、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使用和处理方式备受关注.

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年轻教师教学设计新颖开放、大胆处理教材、课堂气氛活跃;中年教师尊重教材原貌,教学朴实自然、循序渐进.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再次激发了听课者对如何使用教材的热烈讨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趋于多元化. 一方面,“用教材教”的意识正在逐步提升,尤其在评比课或公开课中,教师改编教材的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教师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存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偏差,呈现出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 因此,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科学践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课程理念,对于有效发挥教材作用,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以上述“同课异构”为原型,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对如何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教材,理解教材

“用教材教”的理念首先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教材的原貌,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原意,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用教材教”的更高境界.

1. 莫为浮云遮望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1]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中学教师的学术背景不同,教学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对数学教材的理解有所差异,甚至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误区. 比如,有教师认为,不去开发、整合教材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于是在没有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情况下,甚至不考虑教学实际,随意更改教材的原有结构. 有学者认为:“教教材”与“ 用教材教”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尺.[2] 由于这样的教材理念和对于教学的理解,如今许多课堂上不断出现随意删减教材、肢解教材的现象,而且此类行为被许多教师奉为新课程理念的标志. 这种偏离“用教材教”主旨的现象犹如笼罩在新课程改革上空的浮云,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和背离!我们有一句老话叫作“吃透教材”,它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教师要理解、领会教材;二是教学要尊重、依据教材. 试想,如果教师对教材都没有起码的理解,连忠实执行教材都尚未做到,如何谈及驾驭教材、善用教材呢?
该“同课异构”的主题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材共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即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折纸、过中点画中垂线、尺规作图作中垂线. 教材编者欲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体现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意在促进学生几何论证意识的增强、规范证明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没有明确教材中三次探究活动的设计用意,片面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对教材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上,活动过程给人一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感觉.
因此,使用教材,首先建立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审慎的态度研究教材、解读教材,警惕教材对于形成错误理念的导向,正所谓“莫为浮云遮望眼”.

2. 科学地解读教材

所谓解读教材,即是分析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创设的情境,探索编者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领会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状况. 科学地解读教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材是专家根据《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的规律编写而成的. 作为数学教师,不难认识到教材是有别于其他一般性教学资源的重要资源,尊重教材是教学起码的要求.
(2)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就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学生的认知状态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于完成学科目标有什么作用?
《标准》指出: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标准》为依据,方可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逻辑结构,领会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而不是盲目地处理教材.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熟悉教材内容,思考教材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关注问题类型的归纳与陈述,进一步探寻教材呈现方式对三维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基于此,才可能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才可以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

二、解读教材,加工教材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等于囿于教材,不敢逾越教材雷池半步.

1. 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目光放长远些,眼界开阔些,不能眼中只有教材,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材料. 除了要有对数学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更要有对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判断,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除了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基于自身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学会观察、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和反思等逻辑思考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从实际课堂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尚未深刻理解数学作为“思维的教学”的本质,不能抓住“思维的教学”的时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困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