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训练“测试设计”能力训练库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6182 浏览:216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校师范生技能培训体系中,应该包括对教学测试与评价能力的训练。因为观念上的误区与操作经验不足,这一方面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在现有培训体系中加入测试设计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着重讨论了测试设计能力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测量;测试设计

一、对师范生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解

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了教育教学理论的相关课程,也会设置基础技能的训练课程,如书法课、普通话及语言表达训练课等。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师范技能培训体系,实际上分成了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常用技术训练两个部分。上述内容一般都有课程支撑,实施流程有较成熟的规则,效果也就有保证。但这两个部分并非完全对应,理论学习的内容,很多是缺乏实践支持的,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技能训练,似乎师范生教学技能,就仅仅是课堂教学技能,这显然是片面的。本文所探讨的测试设计技能(即设计口试或笔试试卷以检测教学效果、及修正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技能),在教育教学理论中有重要地位,而在常规技能培训体系中却是被忽略的一个方面。
测试设计技能之所以“冷门”,又一个影响因素是实践中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因为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重要手段、甚至是终极目标,反对应试教育,导致某些人谈“考”色变,于是连测试一起反对。其实,真正站在素质教育对立面的,是强调个体等差的选拔考试。以选拔为目标的考试,其测试内容注重难度,测试指标突出区分度,客观上异化了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学习因而成为一种竞争手段,而不再是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个体的不断完善。考试的另一重要类别是水平测试,其测试内容注重覆盖面,测试指标突出效度。水平测试是教育测试与教育评价的必要手段,它本身不刻意强调个体等差,与应试教育并无必然联系。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水平测试仍然是有效的、必需的手段之

一、它在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

测试设计,一种非课堂教学技能的师范生技能,此项技能在高校师范生技能培训体系中的缺位,还说明常规培训体系的功利性。因为现实中,课堂教学师范生参与短期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也往往是教师录用的重要考核手段。以此为师范生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甚至声称可以“事半功倍”,何尝不是应试教育思路的再现?
由此,我们首先从观念上应该改变对高校师范生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解。这一体系不但应该包括板书、语言表达等课堂教学技能培训,还应包括教学测试设计及相关分析、反馈方法的训练。即:一个完整的师范技能培训体系,应将理论认知各个部分,落实到技能训练中,形成基本相称的知-行结构。对教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理论认知,体现在技能培训中,就是课程测试设计训练。

二、培训“测试设计能力”的意义

首先,测试设计能力训练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
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组织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教学效果检测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当师范生进入教育实习阶段,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训有明确的指标,其效果也可以加以量化,是作为实习的重点内容。而因为实习时间、实习学校安排等客观因素,课程测试能力往往只是课堂教学微不足道的附件,甚至完全空缺。显然,当大部分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他们的课程测试能力才刚刚开始形成。此时,高校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作用力已十分有限,能力形成的途径主要依靠感性经验积累。从长远发展来看,课程测试设计与反馈这一能力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提升。
其次,测试设计能力训练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在本科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宏观体系的把握是一个弱项,原因之一是受高中阶段学习模式的惯性影响,对本科学习方法认识不到位,存在只见独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测试技能训练的第二层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技能,促成学生对本科课程的正确认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不难看到,为一门课程设计水平检测的问卷或试题,不仅要能列举课程所包含的微观知识点,更需要对课程体系有准确的宏观把握。在专业课程中实施测试设计训练,就要求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审视课程内容,因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这也是教学效果检测的常用方法。比较常用的形式,是教师“我问你答”,课堂提问及大部分作业、考试,都是这类形式。但从检测的信度来看,对全体学生真实水平的表现是有限的。而测试设计能力训练,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呈现,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形象地看,教师的一次提问,主要检测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次考试,主要检测测试单元中确定的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一次测试设计训练,可以检测整个测试单元所有非预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测信度无疑是有所提高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反馈,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明显的。

三、测试设计能力训练可以作为教学中思维创新的实践接口。

在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师讲授与提问,教师的主导性是绝对的,讲授内容、提问都有明确的思维指向和含义规定,因而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性也是突出的。而由学生主动发出的提问,一般是个别的、少数的,也不能视为教学对象自觉的思维创新。采用测试设计能力训练,就是要求学生“我问我答”。强调主动提问这一环节,既促使学生去归纳已掌握的学习内容,又指引学生发现自己忽略或欠缺的学习内容,进而主动地寻找答案。这一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留给学生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可以避免学生思考途径“千篇一律”,突出的是“殊途同归”。由教师发起的测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试,问卷或试卷体现的是教师专业思考,学生的思考,受到教师直接引领。如前所述,由学生完成测试设计,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本身就是学习思维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学生的测试设计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其专业思考能力,有利于对学生专业成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如果能进行有效的反馈与指导,学生对专业思考创新就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将促成其对思维创新更高的实践热情。 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是师范生基础技能,成为传统的训练“强项”,有其合理性。但仅关注课堂教学环节,师范生能力训练是不完整的,提倡“测试设计能力”训练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强化这类专项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思维创新提供一个平台,对改进专业学习方法有实用意义,是进一步完善师范生技能培训体系的有益尝试,对倡导师范生专业素养全面发展有直接的作用。

三、培训“测试设计能力”的方法

综上所述,测试设计能力训练有实行的必要性,从实践上看,操作难度不高,也是可行的。
实施测试设计能力训练方案,每一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课程,提出测试要求;2.传达教学内容,设定测试单元;

3.学生测试设计;4.教学内容的后续测试,反馈与提高。

在第一阶段,首先指导学生回顾教育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的内容,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作适当扩展。这一训练安排在本科第六、第七学期较为适宜。这一时段的师范生,已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教学法知识,并且有提升师范技能的强烈愿望。
其次,根据专业安排确定测试设计训练的课程。在训练启动时,专业基础课的延伸课程、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适合开展此项训练。这类课程,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利于自主学习;而理论课程较难于开展其他形式的实训活动,却注重对学科思维的培养,采用测试设计训练,可以两得其利。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可以以《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为平台开展此项训练。
在训练开始时,应规定测试形式和测试目标。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开始测试设计训练时,指令要尽量具体、易操作。形式上,应对问卷或试卷的页面布局,题型及题型特点作出规定。内容上,对测试范围、难度指标、信度指标,以及答案设计等方面,也要有详细的要求。学生对测试设计能力训练的理解程度,是由教师指令直接影响的。教师对测试设计的指令要求,是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训结合的一个关键。
在第二阶段,重点是实施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进行测试设计能力训练时,课程教学应注意两点,一是“含而不尽”,二是“举重若轻”。“含而不尽”,就是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是为了调整授课课时,以安排好实施训练的课堂时间。“举重若轻”,就是强调教师讲授中对方法论的偏重。处理课程基本概念、根本原理等“重点”时,不能单纯据考核重点来设置讲授重点。基本内容的延伸性能与扩展性能,是构成学科思想的重要部分。思维创新,培养发散性思维是重要途径。而发散性思维很大程度上就是进行延伸思考与扩展思考。强调方法论而不是只关注“重点”,“重点”才有进一步生长的空间。在训练中,即是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学科整体观,强化对学科宏观结构的认识。而这也正是测试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阶段,还应设定测试单元,即学生训练进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以由少渐多,由简单渐复杂。相应地,配合测试训练模型也是由单一渐而多样的。如,训练初始,设定测试单元为教材一章或数节内容,进行数轮训练之后,测试单元则应该能达到完整的一门课程。测试训练模型,也逐步由口头提问、小容量单项选择题设计等形式,发展到完成一份符合要求的问卷或试卷。
另外,测试设计的要求也要考虑扩展性,为之后的反馈、引导作好准备。如,设计的问卷或试题所要求的附件,要有评价标准,如参;也要有设计思路或测试纲要,对测试内容加以说明,如哪些课程内容没有出现在试题中,对不予测试的问题,基于何种考虑等等。
在第三阶段,学生动手实施测试设计练习。比较易于操作的形式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是把练习布置为课外作业。不过,作业布置到小组而非个人,更有利于训练的实施。这主要是便于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训练初始,小组可以安排为专题小组,便于学生掌握内容并进行交流。如果需要降低训练难度,还可以选择有兴趣、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织训练实验小组,提前进行强化培训,率先开展训练,使之既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也发挥训练项目辅助人员的作用。
第四阶段,根据情况对全班或部分学生测试设计训练进行反馈。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批改、讲解作业的方式,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考途径。一方面改进学生测试设计的方法。在一次反馈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测试设计修正,以强化训练效果。
这一阶段,一是要注意测试设计成果中的评价标准(参)是否出现不妥或谬误,进行针对性的纠正;二是要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对测试设计样本的分析,强化学生对相关技能的自觉与自我发挥。这样,达到既促进课程学习,又提升师范技能的综合目标。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积累后,采取小组讨论、问卷或试卷交叉测试与批阅等形式,则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测试设计本身进行分析,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强化对教育教学测量、特别是对教学评价方法的理解,巩固学生这一专项技能。
这一阶段,也是教师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引导学生实现专业升华的过程。对测试设计训练成果的分析、反馈、引导,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要考虑学生已形成的学科认识,针对性强,突出了因材施教。这无疑也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客观上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完善。
在完成一个训练周期后,及时进行小结,巩固训练成果,推动训练向纵深发展。在终极目标上,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完整的课程测试设计。如果条件成熟,则可以实施“影子题库”建设,即通过修改、评定,遴选合格的测试成果,组成课程的测试题库,在更广的范围内使用。这不仅促进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适应性,还可以为训练提供更强的、持续的动力。
四、结语
高校师范生技能训练,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教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内容被忽略,与我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不相称的。强调技能培训的功利目标,与素质教育理念则是相悖的。在培训体系中加入测试设计能力训练,不仅是因为基础教育离不开课程测试设计,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倡导全面的专业素养,尝试构建能触发学生创新与创新思维的平台。
[参考文献]
张楚廷. 教学理论探究.[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刘尧. 教育评论学.[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