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在教新课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趣”引导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5992 浏览:17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激趣 引导
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引导。只要教师善于激趣引导,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激趣的成功,能提高学生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能的催化剂。那么,我们如何搞好激趣引导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化友激趣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言语交际,这样能使学生由对教师的兴趣自然转化到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上。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色板。比如课堂上的自由讨论,学生犯错时宽容的批评,课间对热点话题的闲聊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平时尽力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由于师生间形成了和谐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自然活跃,他们的自主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当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去亲近他、热爱他,他也便更容易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立场上施教,以友谊代替权威,用热情代替命令,不断提高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让学生自然、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影响。

二、刨根问底,悬念激趣

古时说书者,在听众入神时,往往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听众产生一个强烈期待的心境。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来吸引听众明天继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设置悬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首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藤野先生是哪个国家的人?鲁迅和他有什么关系?2.鲁迅一生中有许多老师为什么单写一篇《藤野先生》?3.鲁迅原本抱着学医救国的理想去日本的,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了?然后让学生看书讨论。每个人,特别是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在这么多悬念的笼罩下,求知欲大增,自然就会刨根问底。
在教学中,教者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要做一个能激起千层浪的“石子”,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陆游写作此诗的背景怎样?2.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做了一个怎样的梦?3.都说梦境是虚幻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4.全诗笼罩着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面对如此的悬念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这比上课不做任何预习,教师一上课就大讲特讲,效果更佳。

三、质疑提问,扬疑激趣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有一个同学提出:杜甫面对自己的惨状,却喊出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声,这一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能否视同他没有喊呢?在惊愕学生提问的同时,我鼓励大家集体讨论。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四、拓展语文学习途径,导异激趣

导异,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求异思考,从多方面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导异的目的是为了求真,即求得对问题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文章的认读、理解和鉴赏,就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求异思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语文学习中的求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和想像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其思维,开启其灵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运用“激趣、启思、探疑”,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其内在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沟通课堂内外,挖掘多种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使语文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陇山职业中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