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兴趣兴趣来自成功与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5913 浏览:210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它深刻地制约着一个人的学习效果。教育学家赞可夫把兴趣看作是学习活动的“深刻依据”之一,各科教师无不希望学生对自己教的课产生兴趣。
关键词:成功;思考;兴趣
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探讨出一些方法,现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信心。有的是原先成绩不好,一时赶不上来,便失去信心;也有的是因为学习任务重,语文又广阔无边、博大繁杂,成绩见效不显著,故而失去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马斯诺说过:“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的地方,都有未被利用和充分发展的潜力。”大部分心理学家也认为,一般人对自己的天才智慧只发挥了一小部分,与我们应该达到的水平相比,我们是未觉醒的,我们只利用了我们大脑资源的一小部分。由此看来,因努力不见效果而灰心,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是没有看到自己本身存在的潜力。学生如果认识了这一道理,就会重新树立信心,努力学习。但仅仅认识到这一道理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现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一个学生只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多次获得成功之后,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力,进而才会树立起自尊和自信,即确立起健康的自强自信的“自我意识”。
其实,许多学生开始做每件事,并非全是有目的和兴趣的,而后来的目的、兴趣均是在做事中建立起来的。如,好多学生爱打篮球,起初就谈不上什么兴趣,而当他在打球中技艺逐渐提高并得到周围人的赏识时,他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而兴趣又反过来会使他提高技艺。学习语文也如此。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在于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务;根据不同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取得的成绩愈大,愈能增强自信心,兴趣就愈浓厚。
除了平时练习题,还可以让学生编写班级词语手册,办手抄报,办黑板报,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编格言,选时文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二、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不少教师出于好心,辛辛苦苦地把文中所有知识都讲给学生听,唯恐遗漏,面面俱到;唯恐学生忘却,反复强调。这种以“讲”为主、多讲滥讲,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讲法”,早已被否定,讲者疲惫不堪,听者满腹怨言。有的则是泛泛而谈,不深不透。学生知道的讲到了,却还喋喋不休,学生不知道的倒很少涉及,缺乏新意、深意和思考性。有的还不允许学生提问题,更不准提出相反的观点。有的布置作业机械、粗浅,与课堂练习不密切,就是思考题,也只是重复课上分析的段落层次。这样一来,学生自然没兴趣,教师反而埋怨学生眼高手低。
中国有句格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教师如果对课文没有经过咀嚼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去搬用别人的东西,就会感到无味。同样,学生如果对课文不思考,光听教师的理解和结论,也会感到无味。练习题只是煲剩饭,学生又怎能吃得津津有味呢?“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没有思考就没有兴趣,没有思考的兴趣也是不会持久的。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各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参与”意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尝试精神以及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才干都令人为之振奋。他们有他们的思考、见解,也有发表见解的。如果我们压抑、扼杀这种积极性,那是罪过;如果我们不注意引导培养,就会妨碍这些良好习惯、品德的养成。
我们的责任在于,充分地认识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所谓引导启发,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点拨激发,善于带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从“给予知识”转移到“启发思维”上来,让学生在猎取知识的思维中品尝到有所发现的乐趣。我们应深入研究课文,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由此及彼的联想、比较、归纳,让学生深入思考,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课一法,粗精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实用。也可以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创造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相反的见解,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老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当然,兴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上,更不能庸俗化。源于: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引起兴趣应立足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还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掌握语文这一基本工具。实践证明,引起兴趣确实是达到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 杨槐: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 田 燕:重庆市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