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究小学科学探究课教学对策研究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4919 浏览:127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3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的内容不仅包含从事探究的能力,还包含对探究本身的理解以及探究何以导致科学发现的理解。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探究的理解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发展。探究与科学问题紧密相联--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

一、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前提与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一些课堂教学中延伸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创设一些出其不意、耐人寻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植物生长变化》这个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课外种植观察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种植,观察时都不会很认真,所以,我在布置学生种植植物的之前先给学生们看了两幅种子发芽出土的图:(1)嫩豆芽的图--就两片硬硬的子叶(2)课本p9左下角的凤仙花刚出土的图--有的苗有两片叶子有的苗有三片叶子,让学生们讨论:种子刚出土时到底长了几片叶子,是不是一发芽就长叶?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竟然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并且相当多的同学认为第二幅图,幼苗一开始应该就能生长两三片叶子才是正确的......--借着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我趁机布置了孩子们的种植观察任务:(1)观察种子发芽的时候先长什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是先长茎)(2)植物第一次长叶子是两片一起长,还是一片一片长(3)植物第一次长出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的茎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明确了目的,顺利的让孩子带着观察结果对接下来根、茎、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中的课外探究活动,一部分是根据教学安排内容设定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而不便或暂时不能解决的或是学生对课堂上的结论有所质疑或想进一步证实的。无论哪种,教师都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矛盾"进行"升级"处理,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求知,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外研究。
课外探究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小学科学探究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要求:

3~4年级:能够就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物体、生命体和事件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研究计划,并实施自己的研究计划;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来收集数据,以延伸我们的感官能力;利用合理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将自己的研究和解释与他人交流。
5~6年级:确定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的;设计并实施科学研究;利用恰当的工具盒技术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培养运用证据进行描述、提出解释、作出预测、建构模型的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联系;承认有不同的解释和预测,并能够对它们加以分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以及解释;能够在研究各个方面运用数学工具。

2、课堂探究的基本特征: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德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的。问题与内容标准中所述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学习者进行试验研究,导致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课堂上,学生经常提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些岩石中有石英?为什么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为什么水能延缓铁定的生锈速度?这时候,教师应该将学生所提出的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能够转化为研究"怎么样"的问题,继而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种转化缩小探究的范围并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科学性。
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并能引出另一些有关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方式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时,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而且问题必须用学生的观察和他们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探究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及方法必须是可获得、易操作的,同时也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一个结构优化的课堂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问题的价值。

三、良好的课堂评价是学生探究活动持续进行的动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评价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评价主体应多向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自我反思。例如,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哪些方面进步了?造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学习状况?接下来我该如果做?
在小组活动时,有组内成员的互相评价:成员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也有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善于倾听、勇于发表不同看法、相互接纳分享等。
在课堂的结尾,设计一个学生对课堂设计、对老师教学的建议性评价。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经常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吗?你希望老师以后再添加些什么样的方式教学?

2、评价内容应全面多样

评价学生是否能全体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评价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探究全过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程,评价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地合作,评价观察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是否、和谐、愉悦、主动,评价课堂上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评价学生是否在自主、合作、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否生成预设内容,评价学生在探究中有没有独特的表现,是否能生成非预设内容,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或得出不同寻常的答案,给人意外的惊喜。
评价学生是否能全神贯注、有始有终,评价学生能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满足和踏实,评价学生是否对后继的探究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转为评价学生的"探究效果",评价学生"探究了吗?会探究了吗?探究得有乐趣吗?",教师则扮演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小学科学课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严格设计探究活动的步骤,才能够引导学生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如探究《摆的运动规律》。此外,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也应将目标多元化,严格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和更开放的课外探究活动。
参考书目:《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