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26469 浏览:1199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是解决目前中学生情感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的迫切要求。本文主要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分析与研究影响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沟通、积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克服消极情感、加强积极情感的指导策略,旨在达到语文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策略
1674-4810(2013)19-0093-03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倾注情感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是没有生命力的。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抓住“情感”这一教学的生命之源,实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语文是一门有着浓厚人文特点的学科,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高尚的对话,与智慧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而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考试内容,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学生个性片面发展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达不到语文育人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中情感内容的体现不明显

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应有的兴趣,这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很多学生一提起语文就会有很多抱怨。这是由于很多老师上课时会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或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淡漠机械、空洞乏味,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体现与熏陶,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投入

学生的需求与老师的授课形式有很大出入,一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时只管自己讲解课文、传授知识点、任学生自由学习,很少注意学生的需求。经常上完课就走人,基本不和学生交流,缺少情感的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消极麻木和被动学习的状态,感觉不到上语文课的快乐,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

3.应试教育淡化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考试的水平,从而淡化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是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等负面效应,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掘。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语文教学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点,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当作例题彻底解剖。又为了提高学生应试的熟练程度,大量重复、繁琐、机械的训练使他们没有机会去阅读和感悟,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
从以上内容可看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教育不重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卢家楣在《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中也提出,当前的教学理念便是以情优教。即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1.注重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

消极的情感如焦虑、害怕、沮丧、怀疑、厌恶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注重情感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不是语言教学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既关注认知也关注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注情感因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学也能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也有利于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加强实施情感熏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利于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更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本质的真正回归。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教师除传授语文知识点外,还要清晰地意识到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影响、感召、塑造学生,充分发挥情感的功效。笔者通过语文课堂的实践,主要分析与研究了影响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克服消极情感、加强积极情感的指导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教学内容,体现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只考虑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从而导致在对语文文本的处理问题上更多的是关心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能力,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很少从情感维度考虑学生是否乐意学习语文,也很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趣味性的配合上发掘教学潜力。事实上,从情感维度探索语文文本的处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研究教材,挖掘情感,使课堂教学的知、情、意得到和谐与统

一、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研究与思考。

而在语文教学中施以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的文章,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倾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有的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语文教师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词、句、篇的讲解上,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那么,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文章也讲得丰富多彩,达到情之所至,自然流畅的境界,从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如笔者讲授辛弃疾的《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诗,在备课时,先深入研究教材,搜集了作者创作的背景,捕捉到作者创作的情感,即强烈的爱国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就把握住这一情感主线,从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始终以自己的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动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使他们领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情怀,最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材是作者感情的倾注,教师应发掘其情感,以此来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教学过程成为创造和享受情感统一的过程,使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契,使情感教育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兴趣。可以采用朗读启发、品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可利用情感性的语言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语言,语文教师可以情感性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马卡连柯也指出:“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如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一课时,在分析到作者“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情境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由他把这首诗歌中营造的画面用优美的、散文式的语言朗读出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想象拉到了几千年前的古战场,学生在老师个性化语言的感染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配合具体的语文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因素的特点,通过科学地驾驭物质资源,营造出融洽的且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具体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了解了这篇文章的简要内容,但学生对《老王》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还是处于浅层的感性认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因为年代的差异学生对“老王”还有些生疏。要想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采用图片、多媒体或情境对话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关于底层人民的生活图式,从而深入到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引起共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3.注重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注重情感的交流,构建一个宽容性、接纳性、支持性共存的和谐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有效措施。如何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感情处在发展期,情感丰富而多变,四溢,富有时代气息,对生活有着个人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对未来求新求异,充满幻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情感,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展现青春和智慧。
如洪镇涛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洪老师讲到这里,就抓住句中的“排”字,做了这样的教学处理,他让学生表演孔乙己的这一动作,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几分钟的表演,学生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极平常的字所蕴涵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洪老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出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由听众变为表演者、讲述者,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意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构建了和谐的语文课堂。
因此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期待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都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掌握知识以及训练智力的认知活动,还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师充满情感地教,学生充满情感地学,双方时时进行各种情感交流,整个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伴进行的。

4.实行情感评价,强化成功体验

中学语文评价标准侧重于学习结果,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考试之外的情感性评价。其实,情感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认同需求已由父母过渡到教师和同学,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实行情感性、鼓励性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树立必胜的信心,这也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手段。
如于永正老师在讲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从不同层次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中最精彩的就是在学生回答之后不时给予鼓励性和实质性的评价,使学生能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进行朗读,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整个教学,就是在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赞赏与激励中完成,也实现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体悟了文中蕴含的深情,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情感教育的策略,充分信任和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愿望,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总之,语文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建立在自身语言形象、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只有当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也才能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情感体悟,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使语文教学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罗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石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语文建设,2005(12)
[3]严雯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性处理策略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4]郭新榜.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3)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