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更有效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有效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16744 浏览:72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同时,也要让课堂评价更实效,让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抓住契机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 评价;有效;激励;批评;指点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创造的火焰喷涌而出,又可以封堵希望之路,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使探索的脚步难以启动。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这并不意味着评价功能的削弱,相反地是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艺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表达”、珍视、呵护学生“创意表达”的同时,也要中肯批评、相机指点,让评价闪现智慧的光芒。

一、精彩时大加赞赏

课堂上,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我们要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但又切忌空洞口号,老是“好”、“真好”、“真棒”会让学生觉得腻烦,觉得虚假。而有针对性的赞美语言,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
“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能给我们再读一遍吗?”“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你考虑得真仔细!”“哦,多么美妙的比喻呀!”这样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二、偏差时及时纠正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往往会有偏差、失误。以前,许多老师便以简单的“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来否定学生的回答。现在的老师都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于是延迟评判原则逐渐被引入课堂。但是,延迟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更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故意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其实,这时学生需要的是在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下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如孙双金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问学生“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一个学生说:“他是个自信的人。”教师马上问道“这叫自信吗?盲目地相信自己,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不叫自信,这叫什么?”于是,学生说出“自傲、自满、自大”等词语。老师立刻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并且告诉学生“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真实的本事,真实的水平。如果无限制地相信自己能超过他人,那就叫自傲、自满、自大。我们要做自信的人,不能做自傲、自满、自大的人。”面对学生一个不恰当的用词,教师能够即刻对课文中的人物展开分析,引出对一串词语的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三、不能言传时给予鼓励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些镜头:①一个学生犹犹豫豫地把手举起又放下。②一个学生突然面露喜色,似有所悟,站起来却一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个字也吐不出来。③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却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像这样在学生欲言不能时,老师的鼓励性评价,就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和需要。
“XX同学,你刚才勇敢地把手举了起来,那就请你来吧,相信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XX同学,有想法就大胆说出来。说错了有什么关系呢?有那么多同学和老师都愿意帮你呢。”“你已有触动和感悟,只是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再准备一下,你一定会情动而辞发。”“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想法真好。如果你能说得再明白、流畅一点,相信同学一定会为你鼓掌的。再说一遍好吗?”这样的鼓励,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课堂气氛愉悦、和谐。

四、思维阻塞时适时点拨

由于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是有时会陷入困境,茫茫然无头绪。这时,“仔细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你们是最棒的,一定能解决问题。”这些激励性的语言的确能激发一部分学生的潜能,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老师实实在在的点拨。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在学习了二、三两个自然段后,老师让学生想像“在村民毫无节制地乱砍滥伐下,原先美丽的小村庄会变成怎样呢?”。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小村庄不美丽了”这一层面不能具体深入下去,这位老师这样做:“是呀,原来的小村庄多么美丽呀,(屏显: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可是现在的小村庄呢?(屏显:山上的森林 ,村前河水 ,天空 ,空气 。)峰回路转,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回答准确,语言生动。这时老师把真诚的赞美送给学生,我们可以想见学生那成功的愉悦感和幸福高兴的表情。

五、曲解绝不含糊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但是如果一味采取“无差错原则”,课堂上没了是非评判,没了价值引领,语文的教育功能又如何落实呢?所以,在大是大非时,含糊不得,要敢于说“不好”、“不对”。如学习《尊严》时,有的学生说:“先吃再干活和先干活再吃不是一样吗?我觉得哈默有点憨。”又如学习了《掩耳盗铃》后,有的学生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没有周全的计划是难以成功的。我想那个人在盗铃前,应该先观察一下这个铃是怎么安装的,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该采取什么行动,就有可能盗铃成功。”像这样对文本主题的曲解、误解,我们教师如果不分良莠还是叫好,或听之任之不作评价,那就会对学生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错误的导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