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内容选择适合且需要教学内容是前提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6330 浏览:190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误解:探究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很多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便不顾一切抓住动手操作的机会,不管这个内容是否适合、是否需要探究,都安排大量的学生活动,认为学生动手就是在组织学生探究。下面是一位老师在“体积的认识”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以及实施情况。
任务设计:动手探究,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每个小组有两个同样的水瓶,里面的水多少相同,各放有一个同样的乒乓球。给学生提供两种物品,一种是石子,另一种是黄豆(石子比黄豆体积大)。请小组合作探究放哪种东西能尽快拿到乒乓球。
课堂实施描述: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家争先恐后地往水瓶里面放东西。有的小组秩序较好;有的小组只顾往水瓶里放东西,石子、黄豆弄得到处都有;还有的小组完成后,没事干又往水瓶里放另一种东西。整个过程大约5分钟。
师:通过操作,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老师指定一名学生)
生:放大的水面上升得就快。
(很多学生窃窃私语:早就知道)
这样的活动是探究活动吗?这个内容适合探究吗?结论很明确:这个内容没有探究的必要,这样的活动也不是探究。教师让学生感受体积大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凭以前的经验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个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问题了。学生积极的操作完全是出于爱动的特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的发现,因此根本谈不到探究。另外,体积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既熟悉却又难于理解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所谓探究的过程很难实现。应该说,5分钟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进行探究学习。当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适合探究学习的内容,例如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规律的发现。那么怎样判断某个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学习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教学内容是否直观

直观的内容往往易于操作,同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组织学生对这样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通常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探究,从而发现直观背后的奥秘。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进行探究。设计这样的内容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长、正方形学具,并且设计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由于有直观素材的支撑,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是否是旧知识的“生长点”或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如果教学内容是旧知识的“生长点”或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常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理解教材编排的基本线索和结构,把握每个阶段的重难点以及核心的思想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学生已经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可以提出以下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学习。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这样的探究学习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三、教学内容是否能用已学过的方法进行处理

有些教学内容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太多联系,但是处理内容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几何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例如,圆的面积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就很相似,即都是运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推导。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发现可以把圆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把这些小扇形近似地看成三角形。然后把这些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了把圆转化成其他图形推导公式的基础,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老师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真正体现出探究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方法探索得到新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是否属于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探索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等,这样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学习。有的老师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中,就明确提出了探究学习的思路: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探索算式间的规律,在后面的除法单元中,学生还会继续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因此,本节课既要让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数学地思考。本节课探究规律的过程设计为:特例发现——探究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价值。
由此可以看到,这位老师在设计时已经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是一眼就能看出规律,因此适合安排学生探究。同时对这样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生也更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解决问题后会有更大的自豪感。

五、教学内容的解决方法和结果是否开放

解决方法和结果不唯一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现和创新,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进行尝试探究。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问题”,由于在不同的情况下植树,结果是不同的,因此非常适合组织学生探究。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1.提出问题,产生争议。在长100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10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是学生确实产生了争议,说100棵的居多,但是也有说101棵和99棵的)
2.利用学具,小组探究。在植树问题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给学生提供学具,有小树模型和用来插小树的泡沫塑料)
这样的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经过调整,最后终于弄清了为什么大家会有不同的答案。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学生积极性很高,确实体现出探究学习的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发现、检验和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能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