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培养学生优化不足情境设置试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5323 浏览:12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就必须优化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惑,引发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①巧设"导"境,激活思维;②创设"疑"境,调动思维;③营造"动"境, 发展思维。
【关键词】数学 思维 问题 情境 设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就必须优化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惑,引发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巧设"导"境,激活思维

在导入环节就把问题巧设其中,是最常用的导入手段之一。它能一下子把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记忆,利用思维的迁移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使问由境来,思从心生。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确定起跑线"时,笔者通过把学生带到操场导入:四个同学站在不同跑道的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起跑,到达相同终点。让学生猜一猜这样比赛公平吗?通过实地观察与体验,学生发现由于跑道是由两条直段跑道和两个半圆形跑道组成的,运动员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外圈的运动员跑的距离就会长,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就应该往前移,于是产生"向前移多少距离?各条跑道起跑线间的距离又应该相差多少?"的问题,即"确定起跑线"。由此导入课题,使数学学习从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且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情境开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问题的产生过程,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2.创设"疑"境,调动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设"疑"境,就是要保护好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去探索,揣着问题去刨根究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时,先让学生按原有经验涂色,当涂到喜欢小白兔的有26人,图中的方格却只有14格时,与原认知发生了冲突,于是产生了"该怎样涂才能表示26人?"的疑问。同学们有的问,能不能把方格往上加?有的问,能不能往右边继续涂色,也有的问,能不能把方格分成更小的格?……面对众说纷纭的疑问,笔者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引导他们先根据自己的假设涂色,然后组织讨论,再通过相互对比,从而发现:既可以把方格分成更小的格,还可以把原来一个方格代表1人改为一个方格代表2人。通过探讨,学生找到了新的思路,获得了新的发现,达成了新的共识。这说明,"疑"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探究、有思考,才有所得。

3.营造"动"境, 发展思维

疑问能引起学生求知的,从而激起思维的波澜。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用恰当的提问激起思维的浪花,再营造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思维与动手操作两者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三角板拼一拼,在拼的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只有用同样的两个三角板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反过来,你能把平行四边形拆分成哪些学过的图形?"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拆分成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这又进一步引发了学生从拆分成的不同图形中再通过拼组、平移、割补等方式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其想法之大胆新颖,超出了教师的预设。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常常能收到"一问提醒梦中人"的效果,而创设活动情境,让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课堂风生水起,则可以激发学生手指间上的智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又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了思维。
总之,优化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了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