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东正教看东正教思想在俄罗斯作家作品中表现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4839 浏览:107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作为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已走过千年,其思想意识也渗透到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通过了解东正教在俄罗斯作家作品中的体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民族和理解俄罗斯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 东正教;作家;文学作品
2095-3089(2013)32-0-01
一、概述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接受洗礼,将东正教纳入俄罗斯国教。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文学起源于11、12世纪,从一开始,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古罗斯最早的书面文学形式就是由修道士编撰的编年史和使徒行传。东正教传入俄罗斯的标志是公元988年的“罗斯受洗”,此后,东正教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尤其到了19、20世纪,在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鼎盛阶段,有关东正教的思想、情节和人物成为俄罗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古代俄罗斯文学的绝大部分作品,如《往年纪事》、《法与神恩说》、《顿河彼岸之战》,以及各种使徒行传,都是由东正教修道士编写的。在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宗教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著名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中,如普希金、托斯陀耶夫斯基、勃洛克、阿赫玛托娃等,《圣经》也成为他们作品里的故事或者情节的来源。在苏联时期,虽然东正教表面上受到无神论思想的压制,但是潜在的宗教意识也常常流露在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如布尔加乔夫、索尔仁尼琴等等。东正教的历史源远流长,与俄罗斯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联,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宗教传统的民族来说,文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宗教的。

二、十八世纪以前的作家作品与东正教

俄罗斯文学最初是用来为宗教的传播服务的,文学书籍的传播也只是在修道士、宗教人士之间进行,主要是为了宣传教义和宗教思想。文学最初的主题是基督教教义,最初的文学体裁是编年史和使徒行传等。公元11至17世纪,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在宣扬东正教思想,诸如《法与神恩说》、《伊格尔远征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彼得和费芙罗尼娅的故事》、《大祭司阿瓦库姆行传》等。
《伊戈尔远征记》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格尔远征》体现了基督教和多神教的双重信仰。基督教信仰主要表现在对武士的基督教精神的歌颂:“那卫护基督教徒∕反对邪恶的军队的∕王公们和武士们万岁!”;伊戈尔的安然脱身也是上帝的旨意:“上帝给伊戈尔公指出∕那从波洛夫的土地∕通向俄罗斯国土的、父亲的黄金宝座的道路。”多神教信仰则表现在对多神教诸神的称谓和描写,如:太阳神达日吉博格和霍尔斯、风神斯特利博格、号泣女神卡尔娜、哭丧女神热丽亚、枭妖等。《伊格尔远征记》中基督教和多神教的共同体现反应了东正教传入俄罗斯的最初几个世纪里,俄罗斯民间双重信仰的特点。

三、18至19世纪的作家作品和东正教

18世纪,杰出诗人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都以赞美上帝为题材进行过创作。
19世纪,俄罗斯作家的创作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捷琳娜身上表现出了东正教观念的强大作用,她追求爱情和幸福,却又认为自己不爱自己的丈夫在上帝面前有罪,这种罪孽感使得她选择了投河自尽作为解脱的方式。屠格涅夫的小说《贵族之家》中的拉甫列茨基因受婚姻的约束,不能向心爱的姑娘莉莎表白自己的情感,感到万分痛苦。有一次他偶尔从报纸上获悉他的风流妻子—交际花瓦尔瓦拉—香陨巴黎的消息,他从内心体验到一种彻底解脱的轻松。正当拉弗列茨基准备追求自己应得的幸福时,瓦尔瓦拉却意外地回到了俄国。拉弗列茨基彻底地绝望了,丽莎也因此而进了修道院。拉弗列茨基的丽莎的爱情悲剧是由于他们严格遵守婚姻宗教道德原则造成的。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里的《暴风雪》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出于东正教的婚姻观念,认为在教堂里举行的婚礼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是不可废除的,所以即使不知道对方是谁,也要维护这个婚姻的存在。
果戈里出生在宗教神秘氛围浓郁的乌克兰,祖父是乡村神甫,祖母和父母亲也都是虔诚的信徒。果戈里从小就笃信天堂、地狱、罪孽惩罚和末世审判等基督教教义。其早期创作的《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莱德》就取材于乌克兰民间深化传说和鬼怪故事。小说《死魂灵》的创作构思反应了果戈里的宗教救世观念。在作家构思中,《死魂灵》本应由三部组成,第一部是《地狱》,要展示俄罗斯的丑恶,这是一座人间地狱;第二部是《炼狱》,在爱的力量护佑下,俄罗斯地狱中的芸芸众生改邪归正,走向新生;第三部是《天堂》,作家要为世人设计一个以爱为核心的人间天堂方案。可惜果戈里只写出了第二部,焚烧了第二部,第三部始终停留在构思上。①果戈里希望用宗教净化的力量和每个人的良心觉醒来改变国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服从教会,她能产生“空前的奇迹”,赋予俄罗斯力量,“以……机构本身的和谐严整来使全世界惊异”。②
梅思金公爵——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基督形象。他纯洁、善良、博爱,当他身处当时丑陋不堪的俄罗斯社会环境中时,他选择了隐忍,并试图用自己的爱来感化这一切。对于他来说,美就是爱。只有真善美才能拯救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而《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走的是经过苦难洗清罪孽拯救灵魂的道路。
四、结语
东正教在俄罗斯已经生存、发展了一千多年,俄罗斯的民族意识中也有着很深的宗教救赎思想。对于作家来说,文学是通向东正教的一个无形之梯,是他们实现自己宗教救世理想的工具。作家在作品中赋予东正教思想,这不仅是因为很多作家的家庭背景或受教育背景都与宗教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处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受东正教影响了千年的社会。
透过作品,可以从中看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忍耐,博爱、坚毅和牺牲精神,而这种坚韧的民族性格就来源于东正教的弥赛亚意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俄罗斯的民族性特征就在于它的“全人类性”。
近年来,在俄罗斯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都能看到东正教教会活跃的身影。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改革,俄罗斯原有的世界观被打乱,俄罗斯的社会空间需要被新的世界观来填补,为了巩固政权,统治者也需要树立全新的意识形态。而东正教正好充当了这样一个工具。了解俄罗斯的东正教,不仅有助于解读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理解俄罗斯社会文化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注 释
①乐峰,《俄国宗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509页;
②汪海霞《果戈里的社会改造方案》,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2005。
参考文献
乐峰,《俄国宗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张达明,《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化》,民族大学,1999;
[4]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伊戈尔远征记》,魏荒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章自力、汪宁《东正教与俄罗斯当代社会》(《俄罗斯重新崛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