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18958 浏览:828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选取关联之点,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以作用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关联互涉文本,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找到文本生长点,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以“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理由在于,下片虽不着一字,却写尽菊的。由“东篱”引得学生以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比较。“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正是佳节正浓,人却离散。“幽香”引出“幽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抛出不足:“为何李清照要如此蕴藉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索。

3.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文学文本互涉,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来启迪我们的思想,揭示文本的隐秘作用。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联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案例]纵向以《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被称为黄花的来历,联系到东晋对写菊颇有造诣的陶渊明《饮酒》一诗。高中生大都已经熟知此诗写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可以看出李清照表面东篱把酒,体现的是一种闲适的心情,真的是闲适吗?不,那只是表面的,由于有上片的“愁永昼”,半夜失眠“凉初透”,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所以她闲却并不“适”,体现了闲适为表象,因闲不适而愁的真象。
(2)生活文本互涉,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文本,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以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有着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作用的知识。这样,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案例]词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愁”,李清照愁的是什么呢?结合这首词写作的时间——重阳佳节,玄月九日,联系到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在这里可以互涉到重阳佳节的文化生活文本,包括重阳佳节的来历,感受重阳菊花之盛,庆祝之盛,顺带提到重阳佳节习俗:亲人团聚,登高,饮菊花酒,赏菊,插茱萸,等等。可以看到李清照固然只是点了一下“佳节又重阳”,却隐含了她因无法与丈夫团聚的相思之苦。简单的文本之下,实质上包含的是深层的人类共同情感,联系到重大的节日,人们都希望家人团聚,那是传统以古至今对人类情感的召唤。教师顺理成章地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怎样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类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和具有包容力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3)背景文本互涉,反观文本意涵
这部分实质上是教师通过上述种种的文本互涉,终极回到目标文本试图表达的意涵。通过反观整个过程,结合背景文本观照目标文本,能够让目标文本的表意在合情公道的基础上呈现出更深层的内涵。
[案例]结合背景文本,明了李清照写这首词,是要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那么李清照要传达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会想到相思之愁了,但还不止。回到刚开始提出的不足:“为何李清照要如此蕴藉而又浓重地写菊?”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实质在以花喻人。花的特点以表面看,就是一个字“瘦”,李清照为何要说自己瘦?结合李清照因“新来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被称为三瘦词人,联系三首词,可见,她爱写瘦,是因愁而瘦,实为写愁,而这愁之中又有美。所以李清照传达给丈夫的是带着淡淡相思之愁的美丽女子形象。

4.文本互涉的巩固阶段

(1)课堂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对课堂上教师的浅析和自己的感悟作自我总结,构建自我心中的文本网链,为以后的文本解读牵线搭桥。
[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浅析和自己的感悟,绘制一幅结构图,用关联点,将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并根据绘制的图,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回顾课上教师通过文本互涉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启发他们探究文学奥秘,逐渐掌握文本互涉的学习对策。
[案例]由淡淡愁绪的女子,我们不难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中结着愁绪的姑娘,请你试着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与此相似的意象,试着浅析一下为什么文人会钟情于这种意象?可以试着去寻找这种意象的源头与衍变,探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
三、结语
本探讨通过案例,先容文本互涉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纵性对策,旨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阶段、诱导阶段、互涉阶段、巩固阶段,将目标文本放在相互关联的文本群中,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解读出文本的隐含作用,实现关注作家、社会生活、文化的多元、深层解读,希望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探究能力,形成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利用多种文本充分解读、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惠君.新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的三大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
[2]安玫.语文课程文本价值探讨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李小坤,庞继贤.互文性:缘起、本质与进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4].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