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22927 浏览:1059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标准》特别夸大要加强朗读,而且贯串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熟悉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朗读练习,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书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教师讲。学校应该是书声朗朗。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作用朗读练习
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一种重要技能。《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以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留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熟悉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朗读练习,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捷径

语言规范化就是讲好普通话,而学习普通话要过三关,即语汇语法关、语音语调关和上口关。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语法规范。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积累词汇,规范语法,以而纠正方言,过好第一关。朗读是在以课文为文字凭借下的诵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语流。在语流中,方言中的声母、韵母、声调不到位的现象或方言语音、语调不足,以及普通话中的轻声、变调、儿化等都可以通过朗读得到有效地解决和练习,过好语音语调关。另外,朗读是在文字凭借下的“读”,和完全没有文字凭借的“说”相比,难度较小。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强朗读练习,一方面可以树立讲好普通话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讲好普通话奠定了基础,使学生树立“我也能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以而想说、敢说,乐于表达。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标准、规范地朗读课文,是经过自己精心地备课,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对课文的意蕴、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艺教学论文,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而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内涵。另外,有些不甚明白、不甚理解的内容,学生经过反复多次朗读不仅语句记得清楚,且对内涵的感受也会逐渐深刻。“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通过反复朗读,就不丢脸到“绿色”,还会体味到“春天的到来”,更进一步联想到“江水上涨,春草芳香,春树披绿”,最后理解到“生命蓬勃,万象更新”。这与牵强、枯燥的讲解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诵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假如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体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感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以而也能天生美、创造美。再如,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赵州桥》、《荷花》……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使其进入意境,脑海里浮现出所描绘景物的形状、颜色……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清秀美、赵州桥匠心独具的精巧美、小兴安岭生机盎然的春景美等。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美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进展语言,以而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读是进展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走进语言,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反璞归真。提倡多读、多背,不需“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一个人语言的进展要不断吸收规范的语言,久而久之,很自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着读着,一部分语言现象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有着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用。
当然,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靠日积月累,要勤读、多思,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所以,在加强朗读练习时应留意以下几个不足: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是要使自己的朗读规范,做到“五不”:发音正确,吐字清楚,不添字、不落字,不读错字,不将句子读断,在“准”字上下功夫。二是多读优秀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技艺教学论文,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2.针对具体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落实读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大意,分层,分段,理解词语,可采用自由读;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可采用指名读;当学生读的不到位或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课文的情感时,教师可范读;当人物对话较多,帮助学生感受人物间的联系和人物的情感,则可采用分角色读或表演朗读等。总之,要因文而宜、因文而变,而不可拘于一格。
3.给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让自主朗读成为贯串整个阅读教学的主线。2005年,本人曾对25节阅读课用于朗读的时间进行统计,那时,每节课能让学生接触课本进行诵读练习的时间,均匀只有6分40秒,约占整个课堂时间的17左右。试想,仅以如此少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所当然地要捉住带有根本性质的最有效的手段——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完成认读、体悟、融情、碰撞、思索、表达……以而实现阅读进程的“二度创作”。
4.进行朗读练习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由于“有感情地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所感悟或领悟到的往往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是自己独占的体验和理解,不必,也不可能是标准答案式的“理解”。再说,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朗读水同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学生对课文内容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对此,我们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朗读施以个性化的评价,不能“以一概全”。
5.要留意提醒学生把看、念、思、记紧密结合。传统蒙学对诵读教学夸大三条:一曰“看”,二曰“记”。宋朝朱熹在《蒙学须知》中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即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这里,朱熹夸大的“心到”,即是要集中精力,而“心到”在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记”。按照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的说法,就是要让学生在眼到、口到、心到的诵读实践中,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构起数量足够的信息组块和接触到相似的外部信息能够作出迅速反映的“快速通道”。可以设想,当学生拥有了以上这些“内存”的时候,他们的诵读能力一定能够达到《标准》所要求的水平。
6.朗读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朗读内容的特点,可以借助语言教学设备烘托气氛,辅以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学生以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以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我们的校园到处都布满朗朗的读书声。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7
[4]《河南教育》,河南教育报刊社,2005.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