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些浅见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13319 浏览:568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即紧捉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怀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以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浅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进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策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熟悉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策略,以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故留空缺,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缺,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鉴戒这一手段,故留空缺,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浅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五、着力点要放在能力练习上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练习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练习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革新教学论文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系统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练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系统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六、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化提供了实现的物质保证。用《人间四月天》的乐曲伴读《再别康桥》;展示湘江秋景,吟诵《沁园春·雪》;播放科教片,浅析《中国石拱桥》独特的造型结构;观看同名电影《祝福》,加深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理解等等,都是简单而又能开启聪明仓库的有效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的刺激,能够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使之燃烧起来,燃旺起来,形成探究的燎原之势。

七、捉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捉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抓教学重点不足,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作用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深刻理解。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寺咀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