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关于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14179 浏览:59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词】古诗文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0-02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大面积上的教学很少见到朗读教学的可爱景象,文本教学朗读教学探讨还深入。”在探讨课或观摩课的课后点评中经常听到这样话: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师也意识到了理由。
入选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民族的人文精髓。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的策略教学论文。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以课文中汲取精华?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地古诗文教学呢?唯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品析能力。
近日,听了玉林市“园丁工程”语文科几位学员的研训课,更引发了对理由的深层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朗读的重要量不必赘言,下面想课例或教学设计的浅析、比较,对朗读在古诗文教学运用作简单的探讨。
玉林市园丁工程学员谭老师执教的《三峡》摘录:

1.导入(引出并介绍三峡)。

2.出示学习(①熟读课文,理解文意;②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学生读课文(

1、3、5排的学生读2自然段,

2、4、6排的学生读3、4自然段)。

4.师生一起纠正读音。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划分节奏。 6.推选一名男生读

1、2自然段,一名女生读

3、4自然段。

7.纠正读音、节奏。

8.集体朗读全文。 9.分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0.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景物特点(男生读

1、2自然段,女生读3、4自然段)。

11.以文中找到语句回答下列理由:山是怎样的山?夏水有特点?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感觉?
1

2.学生说特点,读语句。

蒋老师执教的《雨霖铃》摘录:

1.导入(用歌曲《送别》、送别的诗句引入新课)。

2.学生课前查找的词人柳永。

3.注解《雨霖铃》的写作背景。

4.初读课文(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音,找出主旨句)。

5.以主旨句明确读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继而明确读词的语速、停顿、节奏。

6.学生分两组比赛谁读得好。

7.推荐一名学生朗读。

8.听名家配乐朗读。
9.找词意象。
10.品析语句。
1

1.明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1

2.本节课学习收获。

1

3.布置作业。

谭老师执教的是初一篇文言文,蒋老师执教的是高一首词,两位教师都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知、去感悟。反观这两节课,我她们在运用朗读教学手段上有可取之处:
,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朗读(感知性朗读)、集体齐朗读、分小组朗读、推荐学生代表朗读(个性化朗读)、竞赛性朗读、听录音模仿性朗读、背读。形式多样,反复的朗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以朗读中去感悟、去品味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在朗读中纠正了字音。汉字悠久的历史,它有音义,信息量大,构词能力强,简练达意等优点。古诗文中通假字比较常见,这些字的读音,字词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也比较多,读音也常常变化。两位教师都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注解读准音,在学生读完还不时地纠正学生的读音。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要求,学习古诗文的起码要求。正确的读音也能学生理解字的含义。
,在朗读中节奏停顿。且看学员蒋老师执教(《雨霖铃》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段中句的“每至”处也要停顿。现在我反过来问大家,节奏是如何划分的。
生:标点。
师:除了标点,还有?
生:音节。
师:对,还有音节。(板书)“每至晴初霜旦”,如何读?
生:“每至/晴初霜旦”。
师:“每至”后面要停顿,读成“每/至晴/初/霜/旦”。下面探究句子的停顿。(出示小黑板)
生:学生朗读句子。
(谭老师执教的《三峡》)
师:对,悲伤愁苦。就主旨和感情基调,所以读的时候要理由呢?读的时候能念得很快?
生:。
师:对。要念得语速慢一点,念得低沉。下面回到这首词,点在朗读时要的地方,个,大家看课文,做一下标志,“寒蝉凄切”——“凄切”音要拉长,要读出凄切的情感;往下,“竟无语凝噎”——“凝噎”要读出哽咽,说不出话的感觉;往下“今宵酒醒何处”“何处”要念出疑气问语;再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要做三个停顿,还有另外要领起的字如“竟无语凝噎”的“竟”,“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便”,“更”,这些都属于领起字,那么这些领起的字念的时候要怎么样?要念得稍重、稍微做一下停顿,音也要拉长一点。读的时候要这些。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古诗文的要求。两位教师在这都做了必要的指导。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感悟。文章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古诗文教学中更应朗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教师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此时,让学生感知性朗读,教师作的指导后再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理趣。授课时谭老师让学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后再朗读语句,感悟三峡的山水特点与景色幽美。蒋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词作中蕴含的“悲伤愁苦”,则对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作了提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品读中情感体验。
当然,这两位教师在教学中,对朗读手段的运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两位教师每一次安排学生朗读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有的朗读在形式、时机上把握得好,所以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两位教师都让学生在课堂上地诗文的朗读,由教师或学生作者、写作背景等,学生对诗文感知,听这些知识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着实值得反思。谭老师安排学生在次朗读课文的时候就分组朗读,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全文的感知。接下来听录音学读划分节奏,这样的安排太靠前了,也不阅读的认知规律,不教学的逻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了三峡的山水特点与景色幽美,再让学生读出节奏。蒋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读词的感情基调,而学生反复的朗读悟出来。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穿插柳永其人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词的感情基调的把握会更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授予相应的知识与策略教学论文。比如,讲停顿或节奏划分时,应讲清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句中停顿有策略教学论文:1.句首语助词、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至”“夫”“若夫”“盖”“故”“惟”,朗读时应稍加停顿,和后面的文字连接。2.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复音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3.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地名要,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学生了知识,掌握了策略教学论文才能触类旁通,教师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再者,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点评还不到位。比如谭老师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对其读音纠正,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一男一女的朗读也比较性的点评。蒋老师也让学生多次朗读,学生读的情况并点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朗读完能对语音、语调、停顿、表情达意等给予恰当的点评,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这样,学生的朗读提高,也激起的参与意识。学生由会读到想读再到乐读,那是多美好的事情呀!
,朗读时间还。在初步理解的上朗读后,还应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遗憾的是,两位老师都做到这一点。
理由,再来看看课例和教学设计吧。
2006年广西比赛课《孙权劝学》教学摘录:

一、 导入激趣

二、 感知朗读

1.学生集体读,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再次集体朗读(读准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教师的停顿划节奏。

4.学生再次集体朗读(节奏)。(师评:有进步!)

三、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四、 品味朗读

1.读人物语言。师提示:人物性格读出不同语气。(师评:读孙权的同学读出了王者风范。)

2.学生自由模仿读。

3.教师和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师评:非常精彩!)

4.集体朗读,结束教学。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自读、练读、模仿读、演读(分角色朗读)中完成了对课文以感知到理解,再由品读到感悟的。
浅析、比较,感受到:朗读,是课文学习中以字、词、句、段到篇,以文字到语音、语义,以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进展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以多种形式,有的时间去朗读吧,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
(责编 马超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