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对策探讨写作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7183 浏览:227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在古典诗词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教学实践,以提高鉴赏能力、开拓认知潜力、培养协作意识等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理由的能力、主动学习和拓展思路的多维效果。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鉴赏 策略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0-01
一提到中国古典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宋词。怎样把唐宋诗词讲好,关键是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词里的意境与情怀,最终落脚点还是要通过鉴赏,挖掘出古典诗词的深层意蕴。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与读书中的钻研心得,把对古典诗词的几种主要鉴赏策略教学论文归纳如下:

一、准确训诂字词

诗词鉴赏得好,首先要教师自己能准确理解诗词的字面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能抠出关键字词在诗词中的正确意思,更要弄清楚诗词中的典故、史地、事件等深层知识,才能扫清理解障碍。在讲课中,对字词可采用直解法,把字词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最直接准确地翻译给学生;而对深层背景知识,注意详略有当地讲解给学生听。
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唐诗。切入诗题时,就有字词与深层知识要讲解。“山居”是指王维终南山的辋川别业,暝是指“夜晚”,诗题其实就是讲述“终南山别业秋天的夜晚”,这样学生就明白了。
王维怎么来写作的呢?这里尤其要补充一个背景知识。“空”不是空无,而是“空灵”,“来”是唐人的口语词,表感叹语气。指经过一场新雨的洗涤,终南山空灵明净,是多么的秋意盎然啊!王维不是推门一出来就写出八句的,而是在初秋傍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王维没有出门,在山居里修禅静思,滤去了俗念烦忧,心澈明静,步出居室,发现山雨已不知何时停了,终南山的夜晚特别清朗明净。也只有在无杂尘的心境中,他才能感受得到终南山中极细微极静谧的勃勃生趣。所以,他即目之处见到的是明月穿透夜空,穿透松林,在笔直的枝干间铺撒上一层清辉,诗人的视线自然被粼粼的波光吸引,原来潺潺的山泉在松间流过,在洁白的板石上闪出清亮。这里有高低、动静的比较,有明净清幽的色彩,有清彻的声响,传达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清山幽水神韵美。

二、准确传达画面和意境

在准确直解了诗词的基本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还应具备一定的文艺论述素养,对诗词深层的画面和意境也能深入剖析,娓娓道出。
譬如刘长卿的代表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应着重浅析其冷寂幽远的情思,这要求教师具有引领学生进入画面与意境的能力。
这首诗二十个字,实抒写了两幅水墨图景:苍山负雪、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傍晚,诗人登上芙蓉山,极目远眺,苍山负雪。“雪”的意象,缘于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中“白”一词。日暮,也不可简单感受为太阳落山的黄昏,生活中,下雪时一般不会出现太阳,在雪前或雪后出现较多,根据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夜里又下起了雪,中间有可能出了太阳,也可能没出,但根据诗的谋篇布局和对仗,一般动静相对,相映成趣(三四句还有白天、黑夜对),所以非常可能是登山前下了雪,夜里下了雪,在极目远眺时应该是雪停时,全诗清冷,也没有出太阳。日暮是自然的日光渐落,整个芙蓉山在一片洁净、清冷的雪的世界里,远处一片苍山负雪图景,静远孤高意境。“天寒白屋贫”。天气寒冷,草庐被白雪所积压,愈显矮和小。屋内本来就少的东西,因为凄清和寒冷,更显旷和少。这就是“贫”的感觉。首联笼罩着凄清幽冷的情思。

三、能用语言描绘出诗词具有的动态感、镜头感

苏轼有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的情、景、人完全交融在一起。如果用电影镜头来体现,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幅动态感很强、蒙太奇意味也很强烈的视觉画面。词一开始就用全景来体现已经到了春末的时候了,所以花只剩下残花,在燕子飞起来的时候,慢慢顺着燕子飞的方向,词转为远景镜头,就可以看见流水,看见一个庭院,镜头然后再拉进到这个庭院近前。接着用近景镜头,庭院里边郁郁葱葱的柳树,柳丝袅袅,绿草茵茵,延展出庭外,到处都是青青葱葱,这个时候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啊。接着镜头再回来,“墙里秋千”,是秋千先伸出了墙外,秋千上的人还没看清楚,墙外是行人走路的地方。接着再一个镜头是笑声,“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原来秋千上的是美丽的姑娘,在打着秋千玩耍,小伙子一看,触景就生情了,他正在那里情不自禁地站着听、站着看,没想到笑声慢慢慢慢听不见了,声音越来越小,人家走了,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是说这个小伙子多情。
古典诗词最大一个特点是能用凝炼隽永的语言,创造出种种真切细腻的感受、生动奇隽的艺术画面与环境场景。我们鉴赏诗词,要能感受出上述精微深妙之处。诗词大都具有鲜明的镜头感、动态感,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的《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等,经典之作不胜枚举。把这些用口头语描绘得如实逼真,诗词才会顿然“活”了起来,引人进入情境。

四、能提供异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古典诗词的鉴赏有时见仁见智,并不就成定论。反而因其多义性,而魅力倍增。李商隐一篇《锦瑟》,千年难解。王蒙的《雨在义山》更是评论家解读义山诗朦胧多义性的典范作品。在诗词常见的解说之外,如果能提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异说,会使诗词更有情味。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吴小如先生便认为:此词中的“卷帘人”,当是作者的丈夫,是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的心情。词中写倦卧未起的妻子,问卷帘的丈夫,外面春光如何,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怜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貌依旧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诗意饶有情味又兼比兴。我们如果在作“卷帘人”解为侍婢常见之说时,可以补充吴小如先生的观点以备别解,不也是启发心智,加深对诗词的品味了吗?
鉴赏诗词的过程,也是我们体味的过程,最见深情妙赏。吴小如先生理解古典诗词有四法,一通训诂,二明典故,三察身世,最后归结为揆情度理这一总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通训诂,要多积累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知识。明典故,要尽可能多读熟读常见的基本历史文学原典。在尽可能多地明了训诂典故、身世背景的考察,品读文艺论述的名著、名学者代表论著,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学论述素养基础上,再结合揆情度理,得其作品之意,来逆作者之志,这样才能字字安稳,句句落实。
参考文献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王蒙.雨在义山[J].中国文化,199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