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了忘却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4731 浏览:176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一个学生而言,老师能记住自己的名字,甚至在十年八年后穿越岁月的迷雾之后,老师还能够记得他,这实在是幸福的事。所以,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很有心得,竟然在和学生接触的短短一天或几天的时间里就能准确地叫出所有人的名字,让学生们大为吃惊和钦服。
不幸的是,我却是一个善忘的人,加上我的学生们都穿着统一的校服,无形中加大了辨认的难度。一个学期下来,我竟然只能记得三分之一。我曾经一度也拿着点名板很努力地想要把他们一个一个彼此区分开来,但是,最终收效甚微。这让我心里颇有些恐惧,因为,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老师身上会发生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穿了便服来交学费,我竟然问他“你是哪个班的?”他吃惊的神情我至今都忘不了,我相信他也忘不了。当然,这个小插曲,自然也让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回想以教十年以来,那些我能清晰地记起的学生大概有多少呢?我是怎样记住了他们,或者说,他们是怎样让我记住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我发现,有些学生竟然也会记不住他们的老师,甚至是现任老师,他们也叫不上名字来。这种情形在各学科中都有着,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学生不认得老师,而是他们以诸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生物老师”之类来称呼,久而久之,自然就不一定记得老师的本名。
不过,事情也会有例外的时候。我刚送走的一个毕业班,在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里就记住了所有的人,而我只不过是一个科任。这很让我纳罕,是我自身的转变呢还是他们的确是那么不同的一群人?我想,应该是后者。
那么,他们是怎么让我记住的呢?细想之下,发现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不足。是他们无法无天地在课堂上酣睡论文?是他们彬彬有礼,带着甜美微笑问候?是他们很热闹地在课堂上“插科打诨”,制造事件?……但这些还不足以描绘这一群人,因为似乎在每个班都有这么一些人的有着,只不过他们体现得更鲜明,更肆意,更酣畅淋漓。
在这一群人身上有一些让人爱恨交加的东西:他们是成绩最烂但很可能是上课气氛最活跃的;他们的活跃与调皮让老师头痛不已但私底下他们又跟所有的老师联系最亲密和谐;他们看起来最没有“学生样子”,但是看起来又是那么正常;他们很狡猾,但又很真诚;他们似乎什么都注重,但就是不怎么注重学习;他们是一个整体,但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人……总的来说,他们是活得很真实,活得很自我的一群人。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以自己的个性、人格使得自己与众不同,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能否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不是一种技艺,也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结果。而导致这种结果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他们原本是一些与众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的人:一是在教学中,我们有与学生充分接触的机会,在这种亲密的互动中,我们记住了对方。
但是,现代教育在这些方面刚好有些背道而驰。应试教育几乎把教育简化为知识的传输,而不是一种有必要的现实生活。在知识的传输,技能接巧的探讨过程中,我们形同机器。这种教学,不附带或者很少附带其他的价值,比如情意、思想、人格之类,我们不是在交往着的人,而是传送带的两端。当我们以这种观念来主导我们教学的时候,我们注重的往往是知识传输的过程、数量、效果,而不是注重知识的传输者和接受者。
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时常置身于一个沉默的课堂,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交际场。这种境况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冷淡、不懂感恩,我们不要太过于失望。因为感恩的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唤起的,感恩是一种情意,是一种行为,必定通过情意和行为来唤起。但通常我们在课堂上都是传授知识,并不曾充分传达我们对学生的情意,体现出一种富有个人特性的行为,而且这种情意和行为最根本地说,它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它很可能是泛泛地到达每一个人那里,很少得经济论文到适当的回馈。
我们很多老师提到,一些成绩最优异的同学,对老师似乎是最缺少情意的。这也不难解释,因为他不曾太过于依赖老师而获得知识,他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主动努力而掌握好知识,情意更不容易抵达他那里。这说明并不是他们品行有什么缺陷,只是情感不曾产生。
而真正好的教学与此不同,它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在款待中,主人笑容可掬,情真意切,客人如沐春风,宾至如归。当然,有朝一日,主人成为客人,客人成为主人,那么,同样的款待才有可能发生。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这让我想到《论语》中那些教学情景,师生朝夕相处,彼此亲密联系,互相熟知对方的个性、人品、缺陷,师生在问答之间不仅仅传递知识,解决疑难,更重要的是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最鲜活的内核联系起来,跟他们的自我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样发平本心。《论语·侍坐章》那种师生围坐,互相问答的情形,难道不是最美妙的教学盛宴吗?
前面说到的那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教室之外,以他们鲜明的特性打破了知识传输的固定方式,以他们各异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和由此带来的种种意外制造出一个宴会般的气氛,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这种氛围至少让我避开在出近况况的时候按常规把他们简单地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即使是在他们调皮捣蛋以致我情绪不佳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旦浮现出那些属于我和他们之间私人性的情意,会让我立马意识到他只是此时此刻才这样,并非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之所以这样,很可能更多的是在表明,他需要别人来倾听他,需要别人更多的宽容他,关注他,我不必因此过于焦虑而匆忙情绪化地将他制服。
师生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虽然是一种代际舞蹈,但是,我们不能在长时间共舞之后还记不得舞伴的名字和容貌。所以,在共舞的过程中,作为长辈的教师,应以他们的经验和情意增强晚辈的能力,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激发年长者,让彼此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交流得亲密无间。
每年学生毕业的时候,无数的学生会把他们累积起来的试卷撕得粉碎,抛向空中,试卷纷纷扬扬,洒落一地。这种场景看起来简直就是一种最狂野快意的决裂。有形的试卷抛洒殆尽,那么曾经为他们辛苦编写试卷的老师,在他们转身离去的时候,是否还是那么和蔼可亲,令人难忘?
编辑/梁宇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