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美育文学活动:生命美育应然途径题目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11858 浏览:468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学是一种心灵文化。因而,文学阅读便是生命穿越文本并获得心灵升华与精神增长的过程。阅读主体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他在“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中,思悟感动着自身的生命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劳动,是生命修炼的基本范式。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必须从“人的建设”、“人的发展”这一高度来认识和实施。不断充实学生精神生活,使其不断地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育人路向。
关键词:文学活动视野融合视野裂变精神美育
中图分类号:G4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学生自然生命的健康发展,更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哺育,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所应该具备的感性功能,即人文精神的关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以文学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培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就文学活动中阅读与写作的两维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文学阅读:诗性语文之于诗意生命的缔造

文学是一种心灵文化。因而,文学阅读便是生命穿越文本并获得心灵升华与精神增长的过程。阅读主体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他在“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中,思悟感动着自身的生命体验,这正像著名作家陈建功所说:“我读屈原,感到自身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身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身的狭窄。”这是自我人格与文本精神碰撞所激荡的生命的独特体验。
既然文学是一种心灵的文化,那么,文学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的交流。这种精神的交流常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一)读者与作者的视野融合。

这是生命借助异己经验的认同性经历。乔治·布莱认为,读者与作者这两个主体的意识在作品中的结合,是作者的意识与读者的意识变成了一个统一体,这时候,阅读中的读者和文本的壁垒倒塌了,不存在了,作为读者的我,好像被借给了作为作者的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在我的心中思想、感觉、骚动、痛苦。这是一种作者与读者合而为一的精神之流,这种精神之流“与我在阅读中跟随的精神之流平行、相像,使他人的思想和我的思想结合,仿佛顺着同一个斜坡流动的同一条河流。”②霍兰德也认为:“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潜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在里面’和‘在外面’之问的区别模糊了,就像我们把客观外在的世界吸收到我们变动不居的心理过程中那样。”③由此,他提出了“交往理论”。
拉康的“凝视”(gaze)理论也论证了自我的形成是在镜前开始的。他反复提到,当父母抱着婴儿出现在镜前,只给他某个理想的认同形象时,例如,父母对着镜中的形象说:“这就是我们的漂亮宝贝”,“这就是我们的小天才”等等,象征界的他者就在此发挥作用了。主体在这个镜像认同中所完成的就不再只是理想自我,而还有自我理想。按着他人指给自己的理想形象来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值得爱的对象④。拉康的“凝视”理论为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持。面对文学文本(镜像),学生通过“想象的凝视”,便会完善自我生命的修炼。

(二)读者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由于“凝视的前存在”,学生面对文学文本都会调动起自我的认知结构,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拉康认为,“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⑤。所谓理解自己,就是学生从自我的视野出发,从文本中建构一个自我的世界,从而在文本面前接受一个放大的自我。这是生命趋于成熟的过程。学生面对文本的理解,其实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对世界、对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种,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一种筹划与投射。所以,阅读文本就是阅读自我,理解自我,就是体验自己的人生,关注自我的生命。我们知道,读者的认知结构决定着阅读的取舍,而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文本就像一个“自助餐厅”,学生在选择性地咀嚼之后,自会有自己的看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法,并将由此获得的经验纳入自身的储存中,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感悟。也就是说,当文本的意义在彼此的交融中创生,人生的意义也在这一刻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命里。

(三)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的视野裂变。

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清人沈德潜说过:“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结构主义所说的“误读”,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接受主体的一种权力意志。
这种视野的裂变,是学生精神生命的一种操练,也是学生人生经验的精神储备。

二、文学创作:交往诉求之于诗意生命的表达

文学创作是生命间精神晤对的一种高尚的交往方式,是精神生命美育的最佳途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以下基于实践理性的视角从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创作之于精神生命美育的重要性。

(一)反思:当下中学语文课堂精神性的缺失

由于过度地专注于高考“标准化”试题的给定性锚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不固步在高分的苑囿里获取猎物。
教师成了制造分数的工具。学生被趋鹜成扒抢分数的尖兵。
他们已经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冲动,只会恹恹地循规蹈矩在学校“铁腕治校”的制度里,筋疲力尽地蹀躞在质量分析的人际、校际的比对中。
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只能是一支凄惨燃烧的蜡烛。
但是,他们的生命之光照亮了谁呢?
我们总是喊着“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又总是把分数当作唯一的教育质量,这就造成了教育真实的缺席!在这里,学生哪里有什么精神性的操练!
我们应该知道,教育质量应该是生命质量,而高质态的生命质量主要指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与高洁,这是不可否认的教育真实!

(二)拯救:真情与真诚

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劳动,是“疏瀹心灵”的最佳方式。曾国藩曾说过,“至作文则所以瀹此心之灵机也,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自古名人,虽韩欧之文章,范韩之事业,程朱之道术,断无久不作文之理。”⑥这足以说明写作对人自身尤其是精神生命的陶冶十分重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应该是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正像王世龙先生所说,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参考文献:
②乔治·布莱著,郭宏安译:《批判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59页。
③Holland,5Readers reading,p278,New Hen,Yale Uni-verity Press,1975.
④转引自吴琼:《他者的凝视》,《文艺研究》,2010,第4期,34页。
⑤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第58页。
⑥曾国藩:《复邓寅皆书》,《中国古作理论》,第73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