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革新能力学位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7006 浏览:230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浅谈了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 教学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创新教育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数学教学源于: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现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参考和指教。

一、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智力开发的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而忽视了产生结论的过程,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要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自己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运用“趣味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一节课是否成功,导语非常重要,恰当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例如,在讲乘法公式(x+a)(x+b)=x2+(a+b)x+ab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请同学们来考老师。请你们随意说出形如(x+a)(x+b)的题,老师能立即说出它展开后的答案,并请同学们计算验证。”话语一落,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于是一道道题随之而来,老师的一个个答案也随即而出。同学们非常惊讶,立即来了兴趣,老师趁机发问:“你们想知道老师算此类题的秘诀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一秘诀传授给你们。”这样的引入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已知条件、结构都比较明确,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的潜在功能,把例题与习题相结合,改成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性题目,就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数学中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离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得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小王拾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25元,交给了班主任杨老师,杨老师叫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你准备怎么写呢?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25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拾到钱包一只,内有人民币a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的尾声

常见的课堂尾声是教师讲完课后,提纲挈领地复述本课所讲的要点,这样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好的课堂尾声则能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相似形的概念”这节课时,这样结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放大镜,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的整体图形怎样变化。三角形会变成四边形吗?会变成圆形吗?图中有哪些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哪些元素变化了?请同学们量一量、想一想,能否从中找出规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发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开放题,有的条件开放,有的结论开放,有的解题策略开放,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主题深刻、背景新颖的开放性问题,这既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利用好课本中开放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形式:1.条件开放,要求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条件进行不同的取舍与搭配;2、结论开放,把结论开放,学生可积极主动地探索,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论;

3、解决策略开放,一般是指用多种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即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

五、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习题关键词的理解。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把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吴春阳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蔡清平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3,(6)。
[3]田春慧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7,(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