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管齐下多管齐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8003 浏览:245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综观古今中外,不管教学模式如何变化,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中,由于课程设置明显变化,广度深度有所变化,且授课时数减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显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探讨,结合一些其他看法,觉得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给予加强。

一、改变旧观念,精心备好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准确定位好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例如“氯气的性质”这一课时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可这样确定:
①全体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或观察演示实验能自主获取氯气物理性质的信息,并能说出氯气的状态、气味、颜色、在水中的溶解性。
②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氯气化学性质的信息,全体学生能默写出氯气与铜、铁、氢气、磷、水、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多数学生能迁移到氯气与铝、氢氧化钠等反应。
③在教师帮助下,通过讨论分析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大多数能标出氯气反应时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能正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④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解释氯气消毒漂白作用,感受到氯气毒害与消毒的双重性,认同合理使用氯气造福人类的观点,建立起正确判别和预防氯气伤害的认识。

2.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思考活动。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如何安排学习活动,尽量做到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先让学生思考。如实验操作前,先让学生预测实验可能的现象;例题讲解前,先让学生自己解答;概括整合前,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二、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取知识,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真正学习起来时已是轻松万分。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时,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1.用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明确将要学的主要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和兴趣。例如在进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的教学时,我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4月22日)德军与英法战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英法军看见了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袭来,很快数百名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的故事引入新课,学生顿时感到这种黄绿色气体很可怕、很神秘,但又想进一步了解到底是什么气体,接着提出如何将有毒的气体转变成无毒的呢?如果你是指挥官,事先已经得到情报,你该怎样防范呢?这样学生对这种气体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对于氯气的学习有着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同时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利用化学史激发兴趣。

化学这门学科伴随化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对化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化学家的故事不胜枚举。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不失时机地插入小故事,迅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如,介绍“王水”知识时,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科学家贮藏黄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机化学教学中,关于苯环结构的诞生,讲化学家凯库勒的故事;在纯碱知识介绍时,讲一讲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有关“候氏制碱法”的故事;讲到物质结构中同位素概念时,讲一讲我国科学家刻苦攻关,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及二战时期日本广岛爆炸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无疑激起学生强烈的对知识渴求的。

3.利用情感投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职业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多提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慢慢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做有心人。我们还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不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成功感和自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就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教学语言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

4.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集合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能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看到一些较难的理论知识。例如:学习分子、原子时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多采取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时,可对二氧化硫性质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1)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属于酸性氧化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实验室中你将怎样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对于问题(1)学生通过实验较快地得到了结论。对于问题(2)学生也能够通过实验用品红和酸性高锰酸钾进行鉴别,可是还有的学生也提出不少其他的方案,如:用闻气体的方法,用硫化氢来检验观察是否变混浊,溶于水后用PH试纸检验其酸碱性强弱,将气体先通过灼热碳层后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氧化铜是否变色,等等,还有学生提出了用植物和动物来检验的方案。学生踊跃提出方案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硫化氢和灼热氧化铜的方案操作麻烦,还有污染气体产生;测pH值的方案现象不明显,最后小结实验室中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用闻气体气味,用品红和用酸性高锰酸钾进行检验,至于用动物和植物检验的方法由于实验室条件所限没有进行验证。在这样的探究问题指引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讲究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增加课堂教学魅力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了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即“讲到那里,就在那里歇”的教学现状,使得一节课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适当的教学结尾可对所讲的知识形成网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对知识进行迁移的功能。那如何进行教学结尾呢?有以下几种形式:

1.归纳总结式。

如在学习晶体熔沸点判断规律时,可在临近下课时总结如下:
比较晶体熔沸点可按如下步骤
1)不同晶体类型:(一般)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而金属晶体熔沸点跨度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相同晶体类型分两类:
第一类: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其熔沸点一般取决于成键微粒半径,半径越小,熔沸点越大。
第二类:分子晶体其熔沸点比较一般考虑三方面:氢键、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极性。相同条件下,若含氢键,则其熔沸点较高;相同条件下,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则其熔沸点较高;相同条件下,若分子为极性,则其熔沸点较高。
通过这样归纳,可减少学生一节课下来的学习重点的盲目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练习总结式。

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组织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和运用,又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知道学生的实践。

3.预设悬念式。

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如章回小说,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时戛然停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教学结尾时运用此法,效果颇佳。譬如在讲了“化学能转化电能”,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有一位同学想用一个实验来证明它们能反应,且生成硫酸铜与氢气,你认为他能实现吗?课结束时,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收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五、多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又称课后记,它是教师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之后,及时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该教案和课堂教学状况所作出的客观评价与总结,并附写在教案后面的文字记载。它是我们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更是教师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教学后记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学生的、自己的两种类型。
第一类型针对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观察学生表情变化,以及学生练习等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归纳填入教学后记。
第二类型针对教师自己: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可基本根据课前备课教案进行教学,但课堂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临时调整和更新,在教学往往会产生突发灵感,这就需要及时写入教学后记。主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优化,教材处理是否适当,练习设计是否合理,等等。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又要借鉴新课改理论的精髓,敢于取舍,敢于创新,加强以上五个环节,定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能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有所作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