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学方法讲究古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信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20340 浏览:860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当前古诗教学中,常常见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古诗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诗歌艺术特色;一是包办一切,条分缕析,教师讲得多,留给学生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其实,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优美,篇幅凝练,意蕴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应按照诗歌节奏,读出诗的音律。古诗的朗读,一般可按音节和意义单位进行朗读。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个人自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声像伴读,配乐朗读,交替轮读,范读领读等。在诗歌朗读中,不仅要求学生读出诗的音律美,更要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来。比如苏轼《江城子》,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词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对于这样一首以情动人的悼亡词,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以声传情,读出作品的味道。

二、理解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古诗中的意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古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必须让学生掌握:比如月表思念,柳表送别,竹表气节,桂树表思归,梧桐表凄苦,芳草喻离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杜鹃鸟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捣衣表思念丈夫,吴钩表建功立业……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他们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通过激趣、探究、朗读等步骤,把僵死的不动的文字引导学生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把学生引入到诗人描绘到的意境中去,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样让学生与诗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从而达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之效果。

三、精读佳句,品味语言之美。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但诗人往往反复推敲,苦心经营。贾岛因“推敲”而闻名,“一字师”亦成为美谈,比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动词、形容词常常是古人炼字重点,除此之外,一些特殊词语也需仔细品味,比如表颜色的词,其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还有一些叠词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虚词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字的美的意蕴。古诗语言之美,还在其含蓄之美。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说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含蓄之美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细细品味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古诗教学,应紧紧抓住古诗特点,重诵读,悟意境,品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古诗学习的乐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之者、好之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