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课堂关注理由教学追求有效课堂生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28933 浏览:1319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抓“问题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下面本人就高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问题教学,促进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鼓励并诱导学生多质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努力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目前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却不容乐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沉默寡言。这虽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我们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是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得以发现。

二、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问

高年级学生在具备了提问意识的前提下,由于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通常一开始让学生提问,可能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或所提问题琐碎、凌乱,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反问法、类比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提问探索。对学生各种提问不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握本质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导疑”让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从而真正学会提问。具体做法是: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 知识结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的 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这个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又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呢?再例如:在教学计算时24·36÷0·8时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但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就像上面的计算,学生就问:“我也可以先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再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来计算”应该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有价值的。又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学生已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猜测:(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等。在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在思考中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让学生乐于释问

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能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强许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智能互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了学生交往的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通过人人参与,动脑思考,互相交流,形成共识,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既增强了责任感,又培养了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开发才智,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产生探索的,获得创造的能力。教师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设置一系列问题,创设思维的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索。通过主动地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然后交流,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教师要及时引导,抽象概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括出定义。运用学生理解了的概念,教师可以出一些选择、填空、判断类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形成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判断能力。通过展示思维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索求知识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问题真正延续

反思是探究总结经验教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要培养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新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因素,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探究隐含着的教学思想,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感受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勇于反思,并且能在探究、反思实践的循环中,不断引发学生有价值的“追问”,让学生尽情享受这幸福的“追问”所带来的收获。在数学课堂上,不相同对象,从不同角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无论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我们教师都应予以尊重。课堂上各种不同的理解与争辩,可能使我们难以作出判断。但提问的目的本来就不仅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萌生新的问题,并因此能够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热情。让问题起于课堂,衍生课外。在这样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凝练和升华。在反思中,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作为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