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5064 浏览:1095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进行了思考。
语文教学 创造力培养 心理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即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新颖”指不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前所未有;“独特”指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与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不同,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努力探求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逐步具有相应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多则是注重对学生初级创造力的培养,即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一、给予自由空间,鼓励创造精神

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才被允许,才能得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的展示创造力。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情感应该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是师生心灵沟通,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2.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不同,会产生认识差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差异造成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表现了诗人对归京的好友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仅如此,也表现了恶劣天气诗人为友人归途安全担心;也有的认为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在自己为归期未定,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扬。
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要发挥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创造力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想象力开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内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忠言未必逆耳”构思一篇作文。

四、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与智力有关,也与情感、兴趣、意志等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情感是进行一些活动的基础。教师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才会高涨,聪明才智才能尽情的发挥。坚强的意志是培养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新发现、发明,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尽管创新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难免也会有不足,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金梅.学案导学+小组合作=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2\]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中学.“相知”让思想品德课堂走向高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3\]邵正堂.落实“三个关注”,提高课堂效益\[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