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析新课程革新下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17045 浏览:725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阐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概述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趋势
: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

3.02.013

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为什么要组织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虽然体育教学目标并不完全是由任课教师和上课学生群体制订的,但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必定充分反映着教师的努力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必定可以指引教师的工作,必定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体育教学目标激发动机功能的真正实现,也取决于其价值是否被学生认同及其难易程度是否适中。只有体育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
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是否达成既定目标就成为测评教学效果的尺度和标准。因此,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提供可行、可测的体育教学目标。如果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都将失去合理的保障,以此来衡量和检验的教学效果就会导致失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是科学检验体育教学效果、确定客观评价的基础和标准。

1.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学校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课程和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而在学校教育目标体系中,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联系最为密切,正因为如此,有人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但是,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绝对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厘清其相互关系,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误区,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联系:第一,相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体育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目标而言,一方面,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都是子目标,它们共同为达成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和确立都必须以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体育目标为依据。第二,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之间还有着纵、横两个方面的联系。从纵的联系来看,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子目标。换言之,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体育课程目标是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从横的联系来看,体育课程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在体育教学目标中也应该体现,另外,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之间有一个衔接点,这个衔接点就是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学年教学目标。理论上而言,这二者应该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是确定学年体育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它们之间应该是一致的。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实现了,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也就实现了。
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区别: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者、制定依据、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如果从目标的性质进一步来比较的话,会发现二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体育课程目标针对的是整个体育课程,着眼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或学习阶段以及学习领域,是宏观的、远景的、粗线条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体育教学目标针对的是一个学年(或学期)、一个单元、一堂体育课的具体教学情境,是微观的、现实的、具体的,具有相对的灵节性,确定后可以限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体育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体育课程目标在垂直向度上,具有层次性、线性、累积性的特点,包含了特殊性的至一般性的、切近的至高远的、现实的至理想的一系列目标。有的学者认为(顾渊彦等2005)根据课程目标的上下层次关系,可以依次将课程目标区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层次: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的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朱伟强(2008)认为从体育课程目标本身的层次来看,有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水平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从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者来看,有国家提出的课程目标、地方提出的课程目标、学校提出的课程目标、个人提出的课程目标;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实施)来看,可分为理想的课程目标、实际的课程目标;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来看,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发展性目标(指对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目标)、基础性目标(指课程标准的底线,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的课程目标)。[3]
周登嵩先生(2007)认为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可分为: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4]体育课程目标如此按层级排列,像一个金字塔。顶层目标是抽象的、整体的、普遍性的目标。底层目标是具体的、分化的、特殊的课程目标,数目繁多,底层目标逐步达成之后,课程总目标也就得以达成。宏观来说,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由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四个纵向层次构成。

3.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课时体育教学目标建构了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系列,上位目标为下位目标的确立提供依据,下位目标是对上位目标内容的细目化和具体化,并为上位目标的实现提供前提。它们相互呼应、彼此衔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方向。
3.1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是根据“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确定的。它是对该学段内每个学年(学期)体育教学活动的分解与不同要求,是在该学年(学期)学习结束时必须得以实现的目标。学年(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在性质上属于计划性的,通常根据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要求、各个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及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等来制订。该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由各个学校的体育教研组或体育教师来编写的,一般出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中。

3.2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各门课程教学中相对完整的划分单位,它反映着课程编制者或教师对一门课程及其概念体系结构的总的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结构按照教育科学的耍求,所作的分解和逻辑安排”。教师一般按照单元组织教学活动。单元体育教学目标就是依据“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学期教学的分配计划,对安排在每个学年学期中的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单元体育教学目标对指导教师的体育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3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也叫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性质上属于操作性的,是最微观层面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也主要取决于该层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由每堂体育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和需耍所决定的,同时还要考虑一堂体育课的具体教学时空情境和条件(或具体的体育教学环境)等因素,它体现在各个体育教师的教案中。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具灵性,也最活跃的要素,它是一系列体育教学目标得以逐层落实的基础。

4.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2000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教学文件中的目的和任务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常常难以确立和把握教学的目标、难点和重点,体育教学评价也缺乏客观的标准,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出现问题所致。[5]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陆续制定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国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逐步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轨。十年改革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充分肯定,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发现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如有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使高中部分独立成册,解决各学段跨度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6]2011年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过程之中。以上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新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见图1)。这个体育教学体系涉及了体能、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习惯、心理、交往合作、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并把各个教育目标分为五个领域(四个学习方面),再将各领域目标(学习方面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分出层次。
图1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5.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5.1三维课程目标受到普遍重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是基础教育所有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三维课程目标强调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三维课程目标突破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传授不再是课程和教学的唯一目标和最高目标。[7]

5.2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程目标的个性化,可以说仍然是“人本”理念的产物。所谓“个性化”,在教育视野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文化;二是指教育的个别化,如教育应考虑个体的身心特征,关注个体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及价值取向等等;三是指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或不同年级、班级的个性特色,如有个性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8]各国都强调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在促进个性形成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通过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促进对能力各异的人的理解,培养竞争精神。

5.3重视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所学校在确定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制订单元为基础的全年教学计划以后,由任课教师制定的,它是教师制订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的根据。[9]在过去,我国较为重视的是课时计划,并把一堂课看作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其实一堂课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却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教学单位,因为一堂课不能把一个教学系列完整地教给学生,有时只完成其中一部分。只有一个教学单元才能把一个完整的教学系列教给学生。[10]运用大单元进行教学是国外许多体育教学专家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比一般传统的体育课单元时间跨度要长得多,大单元教学一般有 15~20 节课以上组成,课时太少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1]因此,我们认为单元教学的改革是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

一、在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更为重视单元教学计划的构建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

5.4有重点的全面整合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与价值。”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多元目标贯彻落实时,一些教师往往把“五个领域”的目标全部写到教学方案中去,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有些领域的目标,尤其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与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脱节,形同虚设。而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教师大都以运动技能为重点,结合教材与教法的特点,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在一起。这样做既有利于重点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12]有重点地全面整合体育教学目标,将是体育课程目标在实践应用中发展的一个趋势。

5.5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规定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必须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量化,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为体育教学实施,特别是检查与评价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如果体育教学目标的含糊不清,不便理解、把握,势必会影响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体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和体育教学评价。这样体育教学目标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从而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季浏.体育心理学[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著.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3-108.
[3]朱伟强,潘海波.论体育课程目标[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71-73.
[4]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问题50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
[5]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
[6]蒋新国.广东省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 :81-84.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
[8]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5.
[9]、[10]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著.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7.
[11]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82-85.
[12]宋尽贤,赖天德,毛振明,于素梅.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十):通过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看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J].体育教学,2012,11:9-12.
(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