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自主学习让自主学习走进数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24183 浏览:1086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堂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显枯燥,而本次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之中,才能从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提供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观察、讨论、探索,归纳整理,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个答案不是老师强加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说理共同得出的,这样就能够更牢固地记住这一知识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有,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让学生自学,有能力的就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预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去体验

给学生明确的预习方法,动手翻、动手划、动手做、动脑想、动笔练是学生预习的重要环节。如预习《统计》一课,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统计中有哪些项目?什么是图表的重点、难点,为什么?各数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从而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至于错误地领会学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图表的作用。
给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会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灵活、独创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发现、创造,实现思维的自主放飞。

三、提供探索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前行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简单说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一个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是一节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梨树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笔者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例如,学习《线与角》这一节内容时,教师暂不告诉学生线与角的概念,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弄清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讲解,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解决方法加以归纳。让学生自发进行练习、实践,他们自己得来的劳动果实,练习起来就会觉得趣味无穷!

四、提供学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从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课件、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课的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准备足够多的学具,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一般5分钟)内,以理解掌握为主要目的,动手实践自己的猜测,内容自主,友伴自由结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随时巡回指导、辅导学生。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他们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五、提供表现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展示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有句话叫“能者为师”。这里的“师”在数学分组教学中就是优等生,我们可以赋予他们“专家”的称号,即在学习过程中担当起“师”的角色。老师分配他们小组任务后,由“专家”当带头人,负责组织本组同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为同学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做法得到了认可,才能得到了表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六、提供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教师在组织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时,要求掌握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理解比较好的同伴所做的讲解,并思考他们的想法与自己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任务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精心构思以下四类情况的习题。

(一)答案不唯一

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题:写出六个小于3.5的数。学生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规律,那就是在数轴上3.5左边的数。

(二)条件不唯一

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笔者在教学应用题时用得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苹果树350棵,____,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笔者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三)问题不唯一

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面粉,上午运走24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480袋,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充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千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四)解法不唯一

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内动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李雪虹)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