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发展历程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进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22186 浏览:977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第一次战争以后,清朝的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面对统治危机,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地主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接受了这种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核心的实业思想。现将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划分为萌芽期、雏形期、成熟期等三个阶段。
关键词: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 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881年以前)

探究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的萌芽首先应从分析他生长环境入手,如上文已论,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祖父张廷深,曾任福建古田知县,父亲张瑛,则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张之洞有兄弟六人,他是老四,父亲张瑛像其他传统封建官吏一样,非常注重家教。在对子弟的教育问题上,张瑛花了很大的心血,为的就是使自己的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程朱理学的思想;以便给他们铺平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据统计,仅张之洞幼年的老师中就有生员6人、举人4人、进士3人,他们都是当时兴义府所能请到的有名望的大儒。1849年,张之洞师从韩超,韩超当时署理贵州独山州,不久又投于胡林翼门下,胡林翼,出身翰林,湖南益阳人,与曾国落、左宗棠齐名,成为咸同中兴三大名臣,时任贵州黎平府知府。这两位先生都主张经世致用,对张之洞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很深。父亲的教诲和名师的指点,加上本人的勤奋好学,张之洞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深厚的经学基础,但同时,封建思想深入张之洞内心,把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奉为至宝,将封建纲常视为万世不变的道,这就决定张之洞后来虽极力主张经世致用但却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其次,青少年时代的社会环境,同样对张之洞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之洞出生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在重大变化的前夜,三年后即1840年英国发动了战争。西方列强的入侵加深了社会危机,清政府为了抵抗资本主义入侵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终于,爆发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的运动,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贵州也爆发了苗族人民的反压迫起义,云南则有回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自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据现存贵州省安龙县(清季称南笼县, 兴义府治) 张公祠内(现贵州省安龙县安龙中学校园内)的《原任兴义府南皮张公遗爱祠碑记》记载,张之洞16岁时,贵州爆发了苗民起义,他被父亲安排躲在好友宋杰家中,亲身经历了农民起义《一则有关张之洞父亲的史料》。22岁时,他主动在家乡南皮县“清平团练”,以抵御捻军,25岁时则直接参与镇压捻军军政。复杂艰难的社会环境和亲身经历的军政实践,很早就使张之洞明白仅仅空读书是不能救国救命的,更加坚定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一点从咸丰十年(1860年)张之洞写的一首诗就可以看出来,“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这首诗更充分地体现了张之洞忠君爱国、通经致用的思想。
最后,科举经历对张之洞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之洞在科举道路上算得上是科举仕途的幸运者。他14岁成秀才,16岁乡试中举,27岁殿试中进士第三名。然而,张之洞的科举仕途中也经历过磨难的,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从14岁中秀才直到参加殿试取得进士资格历时达十年之久。这种阻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太平军、贵州农民起义和西南少数民族起义,他被迫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活动中,所以他20岁以前大部门时间是在贵州军旅中度过的。二、1856年,父亲去世,按照礼制,张之洞为父丁忧三年 (1856— 1858)。三、后来两次因为主考官是其族兄,循例回避,直到最后同治二年科举考试中,几经磨难,终于高中。这样艰险的科举经历,对张之洞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成熟期
1895年,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此时中日甲午战争正值胶着状态,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开始了投降卖国的勾当,他力主作战,反对投降卖国。甲午战败后,维新思想日益高涨,迅速形成了全国性的浪潮。张之洞对康梁维新派运动初期创学会、办报纸、设学堂的活动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但是随着维新运动的持续高涨,他开始认识到康梁思想的弊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张之洞开始撰写《劝学篇》,并于1898年5月正式出版。《劝学篇》全书4万余字,共24篇。分内外篇,内篇共9篇,外篇共15篇。《劝学篇》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实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提倡新学,他说:“沧海横流,外海存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兼讲旧学则力不给。再历数年,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则儒益为人所贱,圣教儒书,寝微寝灭,虽不赢秦坑焚之祸,亦必有梁元文武道尽之忧,此可为大惧者矣。尤可患者,今日无志之士,本不悦学;离经畔道者尤不悦中学,因倡为中学繁难无用之说,没淫辞而助之攻,于是乐其便者而和之者益众,殆欲立废中学而后快”。他还在《劝学篇》中提出了兴办实业教育的具体方案,如“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大学堂之选”在《劝学篇》思想的指导下,张之洞大力致力于兴办各类实业学堂和改制传统书院;兴办相关的报刊,为兴办实业教育创造舆论;他还出资请人翻译实业书籍;派遣大量官员出洋考察及留学生出洋学习实业知识。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或改制了多所实业学校,主要有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把书院改为实业学堂,兴办了湖北方言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劝学篇》的发表以及新式学堂的设置标志着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成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