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初探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29900 浏览:1345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即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本文试就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方式、方法的探讨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素养”是指人平素的修养,是知识与人思维结合的结果,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提升、发展而成的。人文知识是培养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要素。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就要学习人文知识,使人文知识与学生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不断的积累、内化过程中,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去思考、理解、领悟,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素养。因此真正的教育不是一种宣扬,而是与学生共同体验的过程,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去“想”。

一、注重古典诗词教学方式的诵读吟咏

传统的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只关注古典诗词的文字翻译,段落划分,语法结构的讲解、文章题材和体裁介绍,而忽略了古典诗词自身“精美凝练、意境深远”的特点,达不到感受中华文化,传承人文素养的目的。 “诵读吟咏”是古典诗词欣赏和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形式,我国历代的诗歌,它们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对生活临摹、直叙,而是在一定格律(韵律)的范围内对描述对象(内容)予以提炼、抒发,揭示着形象思维的脉络,把语言(文词)美和音乐(吟咏、歌唱)美综合统一,声情并茂地融入人心,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规律,中国民族的美学特色。我国传统诗教中就是以“诵读吟咏”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由此看来,“诵读吟咏”是通过诗词的音韵美、节律美,以文入景,以景生情,由平面的诗词文本走入立体的诗词情境,体味作者的复杂情感,在心灵上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领略诗词的意蕴美。提高学习者的审美品位、德行修养,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达到“兴于诗”的目的。学生在“诵读吟咏”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韵律美和古诗词中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特征。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意境美

(一)知人论世,导入情境

古典诗词“精美凝练、意境深远”,往往一字千金、喻意深远,单从字面理解,很难领悟到古典诗词真正的深意。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就必须要了解作者。如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写于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背景。了解了作品的这段思想背景后,我们不难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的那种奋斗不息的豪情斗志和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可以用这首诗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斗志。

(二)联想与想象,创设情景

联想与想象是心理现象,是人的一种生理机能,其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诗歌的艺术魅力是文字与想象结合的结果。没有想象,诗歌不可能会有“精美凝练、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这首小令全篇仅五句,28字,却用了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可谓“惜墨如金”,但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深细。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的运用了景物映衬技法,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舒适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教师在讲解时应充分利用景物映衬的方法,帮助学生将本不相干的景物串连起来,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天涯沦落人凄苦之情以及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画面的同时,不仅能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悲苦之情,同时也理解了寄情于景,借景生情的诗词写作手法的妙处。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境悠远,想通过古典诗词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单单只依靠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外时间多引导学生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延伸阅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学生在诵读涵泳中被诗文蕴涵的情操意境熏陶感染,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更为丰富,理解愈加具体,对人生的观照理解也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朱佳 《关于昆腔谱唱古典诗词曲问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吟诵涵咏”方法初探》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年12月
龙涛 《古典诗词教学“美”谈》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4卷专辑 2007年9月
[3]《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邓明菁 《综合天地》 2005年12期
[4]《中学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环节探讨》 易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红辉 《柳州师专学报》 2006年9月第21卷5、《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邓明菁 《综合天地》 2005年12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