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形象塑造与演唱浅析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25155 浏览:1105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同年十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进行首演。歌剧的上演,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歌剧成功的塑造了鲁迅笔下二十年代追寻与彷徨的一代青年形象。该歌剧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众多演唱者和音乐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歌剧《伤逝》的伟大在于它融合了鲁迅作品的内涵和施光南的音乐才华,基于对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本题目的公道延伸,在第一章节笔者中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分析这部经典原著的相关背景知识,对原著做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诠释。小说《伤逝》是在“五·四”革命退去后,作者心灵犹豫、彷徨的真实写照。它的抒怀|数学教学论文|风格也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一抹忧郁的色彩,在这部小说中,鲁迅摒弃了以往冷峻、深沉的语言风格,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是布满|英语教学论文|了诗样的幽婉、蕴藉的语言。歌剧《伤逝》承袭了原著抒怀|数学教学论文|、凝重、悲剧的精神和风格,注重人物心理刻画,把对爱情、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剧情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这种表现手法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歌剧中子君的人物形象与原著中有较大差异,由于受到歌剧表现手法的限制,原著中很多故事情节被删改,剧情被淡化到极限,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上。施光南在谈到《伤逝》的创作时说:“歌剧要求最大限度发挥音乐善于抒怀|数学教学论文|的功能,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特点。音乐即或叙事,也非其所长,比起话剧、电影则逊色的多。歌剧的情节不必复杂,而其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却应相当丰富,能有充分的篇幅让剧中人在音乐中尽情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1]”这也恰正是歌剧《伤逝》的独到之处。剧中施光南创作了大量经典的咏叹调流传至今,并作为当今声乐教学和声乐独唱音乐会的保存曲目,在本文中笔者对子君的咏叹调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剧情对其中的剧中女高音的演唱风格做了归纳性、总结性的论述。固然在音乐报刊、杂志、音像、网络等传播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歌剧《伤逝》的剧情先容和零散的演唱提示,但关于歌剧《伤逝》中人物形象、演唱风格方面的专门研究却很少,也没有专门对歌剧《伤逝》的创作风格、艺术风格、演唱风格进行系统的论述与研究,甚至很多对于子君人物形象的论述与歌剧本身的真实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站在演唱者的角度上,演唱歌剧片断时,不仅要了解剧情,更重要的是从分析剧情入手,理解人物角色,分析音乐形象,正确塑造人物的歌剧形象。处于对这部歌剧的喜爱,针对剧中子君的角色,在选择性的继续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歌剧的音乐结构、创作风格以及剧中女高音主要咏叹调的演唱体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来论述。约三万三千字。第一章:第一部分对小说《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创作风格和内在意蕴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第二部分扼要先容歌剧《伤逝》内在思想及戏剧结合下的音乐结构。第二章:先容了施光南的创作特征、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以及本歌剧对中国歌剧的启示意义。第三章:从音乐结构和演唱提示两个方面对子君的三首咏叹调《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研究。第四章:从四个方面分析、归纳、总结演唱本歌剧女高音的演唱风格。结语部分对论文主要论点做扼要归纳,并指明该论文的实用价值。【关键词】:施光南歌剧《伤逝》演唱风格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6-8Abstract8-10引言10-12第一章歌剧《伤逝》的创作简况12-181.1小说《伤逝》12-141.1.1鲁迅小说《伤逝》创作背景121.1.2《伤逝》的内在意蕴12-131.1.3小说《伤逝》的故事梗概131.1.4小说《伤逝》的风格和语言13-141.2歌剧《伤逝》14-181.2.1王泉、韩伟改编的歌剧脚本《伤逝》的语言风格14-151.2.2歌剧脚本的内在意蕴15-161.2.3戏剧结合下的音乐结构16-18第二章歌剧《伤逝》的音乐特点18-252.1歌剧《伤逝》的创作风格18-232.1.1施光南歌曲音乐创作特征18-212.1.2歌剧《伤逝》音乐风格21-232.2歌剧《伤逝》对当代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意义23-25第三章子君主要唱段的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25-343.1浪漫曲《一抹夕阳》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25-283.1.1音乐分析25-263.1.2演唱处理26-283.2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28-303.2.1音乐分析28-293.2.2演唱处理29-303.3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30-343.3.1音乐分析30-313.3.2演唱处理31-34第四章《伤逝》中子君唱段的演唱风格34-424.1基本音乐元素的把握34-374.1.1节奏、节拍、速度34-354.1.2乐句强弱354.1.3语调、语气与音调35-364.1.4衬腔的把握36-374.2演唱技巧37-384.2.1气味374.2.2腔体共鸣、声音位置37-384.2.3咬字、吐字384.3对文学性内容的诠释38-404.3.1浓郁的文学性394.3.2鲜明的性格色彩394.3.3强烈的戏剧性39-404.4人物角色的把握40-42结语42-43注释43-44参考文献44-47致谢47-4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