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教学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9923 浏览:364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学科本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方法、组织实施以及确立教学评价办法,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1002-7661(2013)27-106-01
曾亲听这样一堂高中语文优质示范课,学生在蜻蜓点水般的读文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叫停学生,让学生走下座位自由寻找合作讨论伙伴,用执教者的话说是“愿意跟谁讨论就去跟谁讨论”。一时间,教室里犹同集市,来来往往,嘻嘻哈哈,热闹非凡。十几分钟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坐定之后,教师抽问学生,多数学生的回答虽不着边际,但教师却对学生实行找理由赞美,师生交流内容多与课文内容关联不大。整堂课气氛活跃轻松,有说有笑。作为学生,能在课堂上跑来跑去的,倒是感觉好玩有趣。一堂课下来,我不太明白老师的教学目的,从旁感觉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
其他姑且不论,单就其合作讨论中的无效时间消耗就是以看出这堂课的低效。关注语文教学的同志一定清楚,像这种肤浅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效仿表演作秀的教学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语教学的目标方向出了问题。换言之,就是有些教者没有深入思考学生何以要学语文这个问题。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学意义不明确的危害是巨大的,各种不良现象都是缘此而生。“合作探究”、“学生为主”等新课改口号喊得天响,课堂教学简单热闹,不惜以过度降低学生难度或脱离教材内容甚至是以庸俗化方式来追求学生行为的参与。师生交流呈现的是简单化、幼稚化、表演化以及非学科化特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点。教师把一些不具研讨价值的问题甚或一些与课文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是有名无实,教师提问只顾个别不及其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为高中刚刚实行课改,学生对讨论这一课堂模式还不是很习惯,少数学生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肋;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但由于“交流式”教学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有时会出现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当学生各执已见、不能互相理解而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纠正对话双方的思维错位,使之正面碰撞。学生对话时对问题的回答,对某种观点的见解,固然有独特透彻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如不全面、尚未完全正确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继续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教学活动重形轻质,学生被动应付附和;语文基础重视不够,基本能力训练不足;课堂表象轰轰烈烈,学习收效甚少,这些现象已成为许语文教育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核心目标上来,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过程实施以及效果评价都必须紧扣这个核心目标。只有紧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目标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
大家都知道,工具性是语文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掌握一般工具离不开对工具的学习实践,掌握语言这个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同样离不开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实践。当然,学习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不能简单等同于学习掌握一般工具,它需要我们通过对典范语言材料的学习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才算得上是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脱离对规范语言材料学习的任何做法都是舍本之行,脱离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实践的课堂本身就不能算作语文课。唯有充分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课才是语文课,唯有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认真思考这段文字,不难发现语文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其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础。没有较高的语文能力,是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有个性地发展了。在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与“过程和方法”都是紧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中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与学生的语文能力密切相联。
《语文教学学引论》指出:尽管语文能力要素(一般认为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确认与结构的划分至今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但语文能力培养应是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
教有法,教无定法。这两个“法”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前者是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就是语文教学之“法”;后者则是指具体方法。核心不能变化,而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因人因事因地而变化。前一个“法”是灵魂,是中心;后一个“法”是形态,是途径。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各种课堂浮夸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摆脱他人框限,主动创新进行有“我”教学;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机智,完善师生关系;能够深透解读课标提升教学境界,做到从心所欲,得心应手,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