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体会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4950 浏览:117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课堂上气氛热闹、答案整齐划一的情况让人担忧,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散开来,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本文从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究:一、自己品出文本的独特味道;二、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三、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海阔天空。让学生能从课堂中思考质疑,从而获得自己的体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诵读;独特感受;质疑;引导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老师基本功扎实,四溢;学生也配合,课堂热热闹闹。但细想在热闹中学生得到了什么呢?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答案是学生跟在老师后面的接茬,而且一些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从教辅资料里参考的,整齐划一。有些答案则是由老师费心思“引导”出来的。
冷思考一下,问题就显而易见:教师的教学追求仅仅是课堂的热闹吗?对文本的解读归属一定要整齐划一地回到教师框死的答案吗?
这样的热闹中,教师上课的思路完全可以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向度和广度;完全由教师控制的文本理解决定了课堂只是教师的课堂,而不是学生的课堂,从追求热闹到框死答案,教学过程就像教师一手导演的木偶剧。
新课程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认为阅读教学是“文本、教材编者、教师、学生的对话”,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是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慢慢培养学生自己去朗读、品味、感悟,走进阅读教学的“对话”中来,在对话中真正有话语权呢?下面几点或许是最基本的原则,却值得我们认真踏实地去做:

一、自己品出文本的独特味道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经常说:备课的诀窍就是翻来覆去的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便敢走进课堂。例如《行道树》这样的文章内容短,主题比较容易理解,但正是因为这一点,有的教师就忽视了主题的多角度挖掘。教参上赋予“行道树”的深层含义就是无私地奉献者。但这绝不该视作唯一。在无数遍的诵读之后我们也能发现可以有以下的理解:如借行道树的“忧愁”来唤醒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借树的“快乐”来警示现在急功近利的人们应有“敬业”“乐业”的精神;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等等。这些理解都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更符合现在初中学生的认知。教师自己首先学会打开自己的眼界,不一味怕劳心费神,或唯参教论,这样自己会有很多收获,也能影响到学生。不能一教《背影》就是体认父爱,和那么多写父爱的文章比较,朱自清体悟父爱的心境有什么不同?也不该一教《孔乙己》就是抨击科举制度,而不思考。诸如此类,都是教师不殚精竭虑地品悟文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任何一篇文章都人云亦云地用贴标签办法简单图解。

二、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对于文本解读,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生活经历和文本特点等。比如寓言教学本身就是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就是个很好的范例。教师应该把解读寓意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活动。《白兔和月亮》寓意被老师引导为“不应该拥有不配拥有的财富。”这对当下初一的学生是多么抽象的道理。作者周国平对本文的理解是: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有一种占有的态度;又或许,实际上本文是在提倡一种审美关系:白兔赏月起初没有功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利关系,心态很轻松,后来有了功利关系,开始患得患失。在我的课堂上,有学生结合政府为庆祝螃蟹节装点县城的鲜花被人拿回家的现实得出“美好的东西应该大家分享”的结论,贴切又极具现实性,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
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热闹的课堂中才能有真正的智慧火花的闪现。在教学《大雁归来》一课时,我查阅“大雁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含义,发现答案简单,笼统的认为:诗歌是美好的东西,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赞美大雁。抛出这种答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毫无益处。我于是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觉得大雁和诗歌有共同点吗?”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大雁的叫声好听,像诗歌朗诵。有的说大雁的排列应该就是网上即将最流行的“大雁体”。(大家哈哈大笑)是的,大雁“一”字和“人”字的队形具有图画美。更棒的是还有学生说大雁自由飞翔就像诗人向往自由的心灵(大家鼓掌)。是啊,诗无达诂,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课堂就是学生精彩展示的课堂,许多时候学生的精彩答案连教师都被感动,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教师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处处都体现新课标的人本理念。

三、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海阔天空

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主导课堂的习惯,很少给学生的畅想、质疑留下空间。即使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不鼓励探究,而喜欢把自以为是的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忽略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教师预设问题引导课堂固然重要,给学生自由质疑的空间和时间这一看似简单的学习习惯却是教师首先应该培养的教学习惯。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能得到大多数教师观念上的认同;问题情境下的,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合作解答的探究性学习环节也被更多的教师在运用,教师已知道问题面前停一停。接下来,教师在自己提问之前是否也先停一停,是否先让学生问一问。
中学生天性好奇,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对教师大胆提出与文章不一致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化用萧伯纳的一句话:学生学语文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自己的答案,二是抄到了老师给他的答案。或许,我们还该这样说:学生学语文还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自己的问题,二是只思考了教师的问题。
课堂有限,语文无限。语文课堂的鲜活和灵动是语文走向鲜活和灵动的前提和保证。如果,连一堂课我们都没有一点这样的追求,我们的语文就永远则能匍匐在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