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英译比较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4065 浏览:13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儒学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中国。它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之一。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学说不仅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现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面对由旧有的社会秩序所带来的纷杂的社会矛盾,人们纷纷向古人讨教。近几年来,中国的教育机构纷纷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其终极目的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界从中寻求聪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换言之,《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是中国任何一部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中国翻译理论的演进;第三章为理雅各和辜鸿铭学术背景;第四章为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译本比较研究;第五章为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译本特色总结。第一章从选题的缘起谈起。文中论及儒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世界范围传播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社会特征是政治统治权力从周王室向诸侯公室再向卿大夫的下移。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恢复以前的礼制,就要在崩溃的礼乐中寻找出某种超越那个时代的公道性、永恒性的内容或价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在这个理论方向上产生的。儒学产生后,首先传向周边的亚洲国家,在亚洲地区形成了儒教文化圈。后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涌入,儒家思想逐渐在西方传播开来。东西两大文明进行对话,并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儒学对西方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学在西方的传播,首先牵扯到儒家经典著作的翻译的问题。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代表,《论语》曾被译为多达几十个英语版本,对于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限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翻译水平,这些译本在质量上良莠不齐。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进行对比性研究将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缘起。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论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集中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精神宝库。孔子“仁”的思想、“礼治”的思想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等对于本日|教育教学论文|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论文的成败与否。本章最后谈及本文的研究方法:解读法;历史学、语言学交叉研究法;对比法;翻译法;综合归纳法,并指出对两个译本比较研究的原则:以“信”为贯串|语文教学论文|一切的中心;以“达”和“雅”为“美”的标准。第二章论及中国翻译理论的演进。本文将中国翻译的历史依据其特点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东汉到唐代。本时期的翻译以佛经典籍的译入为主,支谦、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等一大批宗师经过翻译实践,奠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基础;第二个时期是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是以中外学者合作的科技翻译为主。徐光启、李之藻等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的翻译理论;第三个时期是从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此间以西学翻译为主,诞生了严复等一批译界宗师以及影响至今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第四个时期是从“五四”运动至今。此间,鲁迅、郑振铎、茅盾、傅雷等一大批翻译家在前人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第三章简单先容了理雅各和辜鸿铭的学术生平,指出以他们两人的《论语》英译本为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理雅各年轻时曾刻苦攻读拉丁语和英语语法,在哲学、宗教学以及希腊语等方面成绩优异。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华后,刻苦学习汉语和儒学,造诣明显,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深刻的理解。所有这一切都为他翻译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经典奠定了基础。历时数十年,勤奋不辍,终极其译本被奉为标准译本。辜鸿铭少时便游学西方多国,熟知多门外语,英语尤为突出,堪称独步神州,在当时的中国无人能出其右。回国后,又苦读经书,成绩斐然。在读过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后,以为|教育论文网|西方传教士由于诸多的原因不能正确地传递儒家思想,因此便另出译本。第四章为本文的主干部分。笔者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中的大部分从“信”、“达”、“雅”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在此过程中,笔者参阅了若干《论语》解读的著述,力求避免在对原文理解方面的失之偏颇,从而对两个译本作出公允的评价。同时,笔者还参阅了多个英语译本,将不同的汉语解读本与英语译本进行反复的交叉对比,对其他评论者的论断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判定其可信性。在第四章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五章中笔者对两个译本的特色和优劣作了归纳总结,指出理雅各的译本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优点。第一,旁引博涉,理解透彻深入。理雅各译经,是在进行了大量的考证的条件|教育论文网|下进行的。在以朱熹的评注为主要蓝本的基础上,广泛参阅其他诸家的见解,力求正确深入。第二,紧扣原文,语义翻译。紧扣原文。在达意的基础上力求形似,是理雅各《论语》英译本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翻译的第一要务:信。第三,译注结合,凸显学术性。理雅各译本中的注所占的篇幅要大于其正文,大量的考证、历史背景的先容均在其中,表明了译者严肃的学术态度。同时,理雅各的译本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行文古涩呆板;误解误译;语篇缺乏衔接。可以说,行文呆板与语篇缺乏衔接都是语义翻译的副产品,这也是理雅各过于看重原文形式的结果。而误解误译则是部分地由于解读经书的特定性质:经无达诂。最后,通过引证一些著名学者的评价,谈及理雅各译本的地位,以为|教育论文网|其被奉为标准译本名至而实归。辜鸿铭的译本同样具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优点。首先,理解深入,意译为主。意译是辜鸿铭译经的主要手法,以求读者理解的便利。其次,流畅自然,各自成章。在行文中,辜鸿铭多有增益,以求起承转合的自然。最后,尊重读者,引发共鸣。辜鸿铭多有引用西方哲学家及其思想加以比拟,从而给西方读者带来亲切感,以至于达到弘扬儒学的目的。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缺点。首先,过分意译,好随己意。辜鸿铭过分意译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把握上,有扩大或缩小概念意义之嫌。其次,删除专名,弄巧成拙。删除专有名词本为西方读者理解的便利考虑,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违反|英语教学论文|了传播中国文化之初衷。第三,误解误译。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辜鸿铭译本的地位进行了评价,以为|教育论文网|在当时基督教和英语明显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中国人首次独立和主动地向西方翻译儒经,他的译本无疑对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起到了以前译本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其原本的目的。最后,作者指出,典籍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对原文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对外语即目的语深厚的造诣。二者缺一不可。在翻译手法上,直译与意译需要有机的统一,既要体现原文的外貌,更要体现原文的本质。对于不同水平和有不同需求的读者群,译者应有预先的估计:不同层次的读者应拥有不同层次的译本。只有如此这般,才能让读者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关键词】:《论语》英译理雅各辜鸿铭比较研究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7-10ABSTRACT10-15第一章绪论15-35第一节选题缘起15-19第二节《论语》简介及翻译研究综述19-29第三节研究方法29-35第二章中国翻译理论的演进35-40第一节汉唐时期佛教经典翻译与翻译理论的萌芽35-36第二节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阶段36第三节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36-37第四节"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理论发展37-40第三章理雅各、辜鸿铭与中国经典翻译40-52第一节理雅各学术背景与中国经典翻译40-45第二节辜鸿铭学术背景与中国经典翻译45-52第四章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译本比较研究52-233第五章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译本特色总结233-244第一节理雅各译本的特点233-236第二节理雅各译本的不足236-238第三节理雅各译本的地位238-239第四节辜鸿铭译本的特点239-241第五节辜鸿铭译本的不足241-242第六节辜鸿铭译本的地位242-244参考文献244-247致谢247-248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248-249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4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